◆本報通訊員江帆 記者晏利揚
12月7日,浙江省杭州市空氣質量為良。
冬日暖陽中,杭州市迎來了長三角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機制第四次工作會議暨長三角水污染防治協作機制第一次工作會議。
上海、浙江、江蘇和安徽3省1市,以及環境保護部等14個部委相關負責人齊聚一堂,共同研討如何聯手捍衛這一方好山、好水、好空氣。
今年1月~11月,長三角區域25個城市PM2.5平均濃度為44微克/立方米,較2015年同期下降12.4%,較2013年同期下降27.9%,各地空氣質量均有改善。3省1市有望提前一年實現“大氣十條”中提出的空氣質量改善目標。
值得注意的是,長三角“同呼吸”3年之后,新達成了水污染防治協作機制,“水氣同治”將成為今后的新趨勢。
協作治氣
統籌協調從產業轉型升級到氣象業務合作等多領域
談及長三角地區,第一印象便是它的繁華。
這個經濟體占全國所有城市群經濟總量的20%左右,也是國內基礎最雄厚、經濟最具活力、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吸納外來人口最多的地區。
經濟發展的領先,也讓長三角地區更先認識到環境保護責任之重。
與其他環境污染相比,大氣污染更具有聯動保護的需要,是一個區域性問題,任何城市都無法自掃門前雪,如果沒有周邊城市的配合,勢必無法獨善其身。
正因如此,長三角牽手污染防治的第一戰就是大氣污染防治。2014年年初,長三角區域成立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機制,3省1市圍繞改善區域空氣質量的目標,確定并落實了包括推進成品油質量升級、綠色港口和船舶排放控制區建設等在內,共計5個方面12項協作工作重點,內容囊括了從產業轉型升級到氣象業務協作,對區域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工作進行統籌和協調部署。
“長三角監測數據、污染源清單信息的打通,使得浙江可便利地獲得江蘇等地的信息。”浙江省環保廳大氣處相關負責人表示,及時獲得北方的空氣污染情況、氣象情況,能提早預判長三角未來數日的空氣污染發展情況。各省市也可根據自身污染情況啟動應急預案,減輕污染程度。
三年治氣
長三角空氣質量發生顯著變化
今年已經是3省1市攜手達成長三角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機制的第三個年頭。
告別單打獨斗之后,長三角的空氣質量迎來了有目共睹的顯著變化。以浙江省為例,2016年1月~11月,11個設區城市日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平均為84.2%,同比上升4.9個百分點;PM2.5平均濃度為3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3.3%。上海、江蘇、安徽等地區的空氣質量均較去年同期有所提升。
長三角地區空氣質量的改善,也引來了學術界的矚目。2016年6月16日,由清華大學、上海市環境監測中心、上海市環境科學研究院、清潔空氣創新中心共同研究編制的《長三角如何實現空氣質量達標》報告發布。報告觀察到長三角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機制成立以來,地區PM2.5年均濃度逐年降低的趨勢非常明顯,指出長三角地區空氣質量有望提前達到“大氣十條”要求。
改善來之不易。2016年,中央財政大氣污染防治專項資金支持長三角區域7.83億元。記者從長三角區域大氣污染防治機制辦公室了解到,目前,長三角區域50%以上公用電廠燃煤機組已經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全面開展了鍋爐清潔能源替代和重點行業揮發性有機物治理;加快淘汰黃標車和老舊車輛,實現了區域高污染車輛環保信息多方共享;4個核心港口在全國率先實施船舶靠岸停泊期間換用低硫油等低排放控制措施。
聯手治水
再謀協同治污新篇章
在大氣污染防治協作之后,今年3省1市又在水污染防治上掀開了新的篇章。
長三角地區河道縱橫交錯,湖泊星羅棋布,自古被譽為“江南水鄉”。這里也領全國之先,掀起了治水熱潮。在浙江,現已形成了省、市、縣、鎮、村五級聯動的河長制體系。截至今年10月,全省地表水省控斷面中,Ⅲ類以上水質斷面占77.4%,有望提前全面消除劣Ⅴ類水質斷面。
江蘇省104個國家考核斷面全部由市、縣兩級黨委、政府領導擔任“斷面長”,今年已集中約談了20個斷面水質下降或不達標的“斷面長”,對7個不達標地區進行環評限批。上海全面關閉不規范的畜禽養殖場,完成“十小”企業排查取締。浙皖兩省率先實施跨行政區流域生態補償試點,安徽新安江出境斷面水質維持在Ⅱ類以上,成為全國水質最好的河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