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國一些地區特別是北方發生持續大面積重污染天氣,多地出現“爆表”情況,引起輿論高度關注。針對社會公眾對于重污染天氣存在的一些誤讀和疑問,本報專門邀請八位權威專家做出解讀。
內蒙古、陜西、山西是主要污染源?
誤讀一:京津冀的霧霾,主要是由內蒙古、陜西、山西這3個省區為主要污染源造成的,而霧霾最嚴重的京津冀三地自身產生的污染是次要的。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柴發合研究員:大量的觀測分析和模式研究都表明,京津冀大氣重污染主要是本地積累加上外地傳輸導致的。其中,京津冀三地自身的排放量大是最主要的因素,對PM2.5污染的貢獻約為70%左右。京津冀區域國土面積雖然只占全國的2%,但2014年常住人口占全國的8%,煤炭消費占全國的9.2%,單位面積SO2、NOx、煙粉塵排放量分別約為全國平均水平的3倍、4倍和5倍。在冬季采暖期間,京津冀主要城市的SO2日排放量比年均水平增加近一倍,一次PM2.5增加50%左右,NOx和PM10增加20%左右,VOCs增加10%左右。冬季采暖期間京津冀本地污染物排放強度大,是重污染天氣高發的根本原因,一旦氣象條件不利,就可能形成重污染。
周邊省市的區域傳輸對京津冀PM2.5污染的貢獻約占30%左右,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山東、河南兩省的污染排放。此外,山西、內蒙古和陜西的排放對京津冀PM2.5污染也有一定的貢獻,但不是污染的主要原因。治理京津冀區域大氣污染,有必要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進行聯防聯控。
霧霾加重賴風電?
誤讀二:內蒙古風力發電場和“三北”防護林使北方風力衰減,這導致了京津冀霧霾嚴重,霧霾無法被吹散。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徐祥德院士:國內外的相關研究認為,發展風電對局地風速雖有一定影響,但影響的范圍非常有限。丹麥科技大學和清華大學的研究結果表明,風電場對下游幾公里到幾十公里范圍的地面風速有明顯影響,但超過100公里之外,影響可忽略不計。以北京為例,北京距離內蒙古400多公里,距離張家口約200公里。所以內蒙古和張家口地區的風電不會對北京地區風速產生顯著影響。
防護林帶的主要作用,是固定沙地、保持水土、減緩風蝕、降低揚沙。它對風場的作用主要是大氣邊界層以下的近地層影響。而能驅散京津冀區域重污染天氣的是大范圍冷空氣來襲或降水“濕清除”效應。冷空氣影響范圍垂直方向遠遠超過邊界層或1500米以上的,其水平尺度可達百公里以上,“三北”防護林不可能阻擋冷空氣或寒潮,影響下游大范圍區域風場。
京津冀地區重污染頻發,最主要的原因是本地與周邊區域污染物排放狀況。當然,區域性大地形“背風坡”弱風區與氣候變化背景下的氣象條件變化特征,以及該區域周邊大氣污染輸送等,在某些時段也可能成為重要的影響因素。
北京霧霾究竟是什么成分?
誤讀三:對霧霾成因、組分,專家各說各話,北京霧霾的形成究竟是什么原因,都有哪些成分?
北京大學謝紹東教授解答:PM2.5的來源非常復雜,可以分為一次來源與二次來源。一次來源又可分為人為源與自然源。人為污染源是指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形成的污染源,包括工業污染源、農業污染源、交通運輸污染源、生活污染源;自然源包括火山爆發、森林火災、土壤和巖石的風化等。二次源是指各污染源排出的氣態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和氨等,經過冷凝或復雜的大氣化學反應而生成的二次細顆粒物。
研究顯示,大氣中PM2.5的主要化學組分包括:有機物質、元素碳、硝酸鹽、硫酸鹽、銨鹽、氯鹽、痕量元素等。各地來源解析結果表明,目前PM2.5的主要來源是燃煤、工業、機動車、揚塵和生物質燃燒等。各個城市和地區視產業結構各行業排放比例有所不同,例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因產業結構調整,工業和能源生產行業排放較少,機動車對PM2.5的貢獻相對較大。PM2.5組分在空間分布上有一定的差異性,即使是在北京市的不同轄區,組分也不完全相同。
京津冀空氣治理停滯不前?
誤讀四:“京津冀空氣治理停滯不前”,“2016年下半年以來,北京PM2.5濃度改善停滯了”,“現在什么招都使了,仍然出現嚴重污染,治理方法是不是有問題?”
清華大學賀克斌院士:2013年9月,國務院發布《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各地針對大氣PM2.5污染治理,在多個方面采取了強有力的措施,主要包括:統籌區域環境資源,優化產業和能源結構;深化大氣污染治理,實施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強化機動車污染防治,有效控制移動源排放;加強揚塵控制,深化面源污染管理;創新區域管理機制,提升聯防聯控管理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