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12月21日,今年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霧霾籠罩我國北方地區,范圍廣、時間長、強度大,引起輿論廣泛關注。12月22日,受冷空氣影響,霧霾自北向南逐漸減弱或消散,各地的空氣質量一步步由污染的谷底向上攀升。
治霾是一場持久戰,重污染應急響應的結束并不代表霧霾治理畫上句號,各地應及時整改問題、評估成效、總結經驗,使之成為制度創新、觀念更新、產業革新的重要推動力。
此次霧霾應對過程中,各地按照環境保護部的預警提示和實際情況,及時啟動預警響應、嚴格落實各項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積累了一些經驗。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提前干預,同步預警。
在此次重污染天氣之前,12月,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多個城市兩次啟動統一預警,取得了良好成效,區域污染物排放較大幅度下降,重度及以上污染小時數大幅減少,污染物濃度峰值明顯推后、總體下降。
環境保護部在前兩次預警提示經驗的基礎上,再次推動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采取統一應急行動。從初步的觀測結果看,北京等多個城市的實際空氣質量明顯好于預測值。
總的來看,對重污染時空范圍和污染等級進行準確預測,第一時間發出預警提示,第一時間啟動應急響應,第一時間落實應急措施,為降低污染峰值爭取了充足時間,使應急工作更加有序、有力、有效,是應對短期重污染天氣、最大程度維護公眾健康的不二之選。
正是在這一次次的應對中,我們進一步摸清了重污染天氣的形成機理和變化規律,摸索出更有效、更精準的治理措施。同樣,在這一次次探索中,進一步堅定了我們治理霧霾的信心與決心,使之成為打贏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和持久戰的動力之源。
當然,此次應急過程也暴露出一些問題,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解決。從環境保護部的督查情況來看,有的地方存在“等靠怨”現象,有的地方機動車限行措施落實不到位,有的企業未嚴格落實應急減排措施,更有企業頂風作案、逆勢排污。針對這些問題,各地應依法嚴肅處理,并采取有效措施盡快整改。
霧霾頻頻來襲,治氣壓力“山大”。面對挑戰,惟有至微至顯、步步推進;惟有堅定信心,善作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