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北控水務工作人員在馬來西亞吉隆坡PantaiⅡ污水處理廠現場。北水攝
◆本報記者張蕊
2013年,我國提出“一帶一路”的國家戰略。2015年,國務院授權國家發改委、商務部等部委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優先領域,并明確拓展“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相互投資領域,積極推進環保產業等多領域合作。
隨著相關政策的發布,中國企業積極參與到對沿線國家的投資、基礎設施建設中。據商務部統計,今年1~10月,我國企業對“一帶一路”相關的51個國家非金融類直接投資120.7億美元。對外承包工程方面,我國企業在“一帶一路”相關的61個國家新簽對外承包工程項目合同6877份,新簽合同額843.9億美元,同比增長30.7%。
環保產業企業作為我國新興戰略產業的主體,響應中央號召,積極探索海外市場,成為“一帶一路”的積極參與者。他們在探索和參與的過程中,在工程、技術、管理以及文化等方面,順應潮流,迎接挑戰,不僅向沿線國家送去了綠色、生態的理念,樹立了中國環境工程、技術、成套設備以及服務的新形象,還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帶動了企業自身的工藝、技術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進一步增強了競爭力,成為我國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的綠色亮點。
哪些企業揚帆出海?
走出去企業呈現出區域性、行業性特點,技術含量逐漸提高,產品性價比具有一定競爭力,大型企業已經展現出在技術、工程、資本等方面的優勢
近兩年來,我國環保企業走出去的步伐明顯加快,并呈現出區域性和行業性特點。在西南地區,廣西具有與東盟國家陸海相鄰的獨特優勢。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門戶,廣西的環保產業更多的是瞄準東南亞市場。廣西鴻生源環保科技有限公司一直從事環保技術、生物技術的研發及推廣應用工作,其生物產品銷往泰國、越南、緬甸等地。廣西博世科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業務則涵蓋水、氣、土污染治理及新能源開發與利用多個領域,技術與產品遠銷東歐、東盟、俄羅斯、南美等海外市場。
在東部沿海省份,長三角聚集的環保企業可謂眾多。江蘇宜興、浙江紹興等地區都形成了環保產業園或企業集群。以諸暨為例,全市著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特別是將環保裝備產業作為出口的增長極來培育和扶持,今年1~10月,全市環保裝備直接出口5449萬美元,同比增長30.1%。菲達環保、天潔環境等企業的煙氣除塵設備銷往東南亞、南亞、中亞、拉美等多個地區。
在南部沿海,廣東則將目標瞄準技術平臺搭建。日前在深圳舉行的 “一帶一路”生態環保國際高層對話會上,“一帶一路”環境技術交流與轉移中心(深圳)正式揭牌,中心由環境保護部與深圳市政府共同建設,將作為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環保產業國際合作的高端實體平臺,推動綠色“一帶一路”務實合作的開展。同時,由于“一帶一路”不少沿線國家水資源匱乏,對水處理技術有巨大需求,而廣東除具有南部港口的區位優勢,也很早和以色列等國家進行水處理技術的深度合作,因此打造技術園區成為這一地區的特點,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在東莞已經建成的國際水谷——中以水處理技術國際創新園。
作為西南地區環保產業聚集的重鎮,重慶市是“一帶一路”環保產業走出去的重要代表。“近5年,重慶環保相關企業數量增長最快,新增415家,環境服務業的發展也進入歷史最快階段,年均增加約45.6家企業。”重慶市環保產業協會會長張勇介紹說,一批環保龍頭企業,業務范圍早已突破重慶,輻射全國,甚至走出國門。“比如,重慶三峰環境實施走出去戰略,簽約了印度、泰國等‘一帶一路’國家的垃圾焚燒項目,實現了國產焚燒技術輸出。”
然而,上述地區走出去的企業多是進行裝備和技術輸出,給主體工程配套的、單項的設備和工程相對較多,總包式、交鑰匙式的高端工程、項目和服務還比較少。與之不同,北京等區域則聚集了大量央企和國企,他們的實力更雄厚,瞄準的目標更大。比如,中冶國際工程集團有限公司作為工程總承包商承接了越南的污水處理項目,非洲莫桑比克、阿爾及利亞的供水項目以及多個工業項目中包含的環保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