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采用β射線法監測PM2.5的自動監測儀,傳送帶上黑色的原點是通過儀器自動采樣得到的PM2.5。
采集到的PM2.5濾膜,稱重后可以存儲在稱重中心的濾膜存儲實驗室,以便日后濾膜的復查和成分分析使用。
▲稱重中心的濾膜稱重系統一次可以對320片濾膜進行編碼/讀碼和稱重。本報記者閆海超攝
◆本報記者閆海超 徐麗莉
當霧霾來臨,PM2.5充斥在每個角落時,我們每個人身處其中,呼吸著、感受著,可以說,對它的存在誰都不會陌生。但PM2.5是如何測量的?數據是怎么計算出來的?監測結果究竟準不準?
帶著這些疑問,記者近日走入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對PM2.5的監測全過程一探究竟。
手工監測天平精度可達1微克
要確保PM2.5監測數據的準確性,測量方法很重要。
說到測量,手工重量法不得不提,它可是PM2.5監測的基準方法。
因此,想要清楚認知PM2.5的測量過程,首先必須明白手工重量法的工作原理。儀器質檢室的工程師張楊說:“在監測點位用采樣器以恒定采樣流量抽取空氣,使空氣中的PM2.5被截留在提前稱重好的空白濾膜上,根據采樣前后濾膜的質量變化和累積采樣體積,計算出PM2.5的濃度。”
接下來的問題是,采樣濾膜又是如何稱重的呢?
首先,對稱重環境要求極高。用于采樣的濾膜受溫度、濕度、震動等人為因素的干擾較大,從現場采樣后的濾膜需要進行24小時平衡再進行稱重,平衡條件則需要溫度保持在20℃±1℃左右,濕度保持在50% RH±5%RH左右。
“只有在同一個溫濕度環境下進行稱重,得出的數據才能夠保持一致性。” 除了對外部環境有要求,張楊還介紹了稱重設施包括濾膜和天平在內的具體情況:“一片濾膜的重量很輕,只有145~150毫克,這只是濾膜的重量,相比顆粒物的增量就更少了,在0.1~11.5毫克之間,對應的污染物濃度為4~500微克/立方米。所需天平的條件需要達到百萬分之一,精度稱量分辨率為1微克。”
想看稱重先過急速風吹關
為了從各個因素控制稱量誤差,一個具備高要求的實驗室是必需的。
2015年6月,中國環境監測總站質檢室籌建了國家大氣監測網顆粒物稱重中心(以下簡稱稱重中心),以滿足國控點位顆粒物(PM10、PM2.5)比對采樣濾膜的稱重。
想走進稱重中心,可不是一件容易事。
稱重中心對人員、設備的出入條件限制有嚴格的要求。由于對外部環境潔凈度的要求極高,外來人員在進入稱重中心最外圍空間時必須更換中心配備的拖鞋,以減少對室內環境的影響。接下來,步入更衣室更換工作服,緊接著在智能風淋室開啟風淋設備,通過急速風吹進一步減少衣物攜帶的顆粒物。
這些準備都是為了最大化減少對稱重環境的影響,確保手工比對工作科學、準確。
進入實驗室,一臺承載了320片濾膜的稱重系統正在進行編碼/讀碼和稱重工作。“為了確保每片濾膜的唯一性以及加強濾膜管理,編碼采用14位編碼原則,包括站點編號、采樣信息、年份月份等。”工作人員解釋說,就好比是每個人都有唯一的身份證號,編碼工作鎖定了濾膜的唯一性,以保障比對工作的準確、無誤。
從實驗室的工作節奏來看,320片濾膜進行平衡的時間需要24小時,每片濾膜需要進行兩次稱重,每次誤差需要保持小于0.04毫克,每片測量時間大概需要5分鐘,這樣整個稱重320片濾膜就需要3~4天的時間。
那么,不合格的稱重濾膜會不會成“漏網之魚”流入監測環節呢?工作人員說:“天平中會放置一塊標準濾膜,相當于質控,很早稱好了,如果測量結果顯示變化很大,說明其中有污染,這時就要及時進行處理。”
據工作人員介紹,2015年12月起,稱重中心已經完成了直管站的5次比對工作,每次比對20個站點,比對內容包括PM10、PM2.5。可以說,比對工作極大地提高了PM2.5監測的科學性和準確性。
自動監測每五分鐘出一個數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