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霞灣港入江口。 文紅武攝
中國環境報記者張東風 通訊員陳穎昭 文紅武 廖明
環保志愿者劉慶的一條微信,近日在湖南省株洲市民間環保圈引發廣泛關注:“今天下午,見證了霞灣港歷史性時刻,心情無比激動,霞灣港入江口終于有魚游動了。”
劉慶向當天下午,與幾名環保志愿者巡訪霞灣港,走到入江口時,看到一位漁民正在下網捕魚。
經過1個小時的漫長等待,漁民終于起網:“9條小刁子魚,1條小黃尾魚。”看著這些再平常不過的魚,劉慶卻如見珍寶,欣喜萬分。
10條小魚,印證霞灣港水環境轉變
“霞灣港入江口以前不會有人來垂釣或網捕的,因為這里是重污染區,基本上魚蝦絕跡,但現在這里能夠捕到魚了。”
霞灣港,位于株洲市石峰區,北起建設北路,南至湘江入江口,自北向南流經清水塘工業區,全長約4.33公里。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清水塘工業區200多家冶煉、化工等工業企業的生產廢水主要通過霞灣港直排湘江。
歷經數十年的累積沉淀,港中底泥汞、鎘、鉛、砷等重金屬嚴重超過國家土壤污染標準,成為湖南最大的工業排污口。
這里曾因水清得名,因重化工業集聚聞名,卻因環境嚴重污染留下惡名。幾十年間,卻因在創造財富的同時,給湘江留下了污染嚴重的頑疾。
“不管是垂釣還是網捕,霞灣港入江口以前肯定不會有人來的。因為這里是重污染區,基本上魚蝦絕跡,但現在這里能夠捕到魚了。”劉慶說,這10條小魚足以證明霞灣港乃至整個清水塘片區水環境的轉變。
據了解,2008年,區域內流入霞灣港的工業廢水年排放量為2415.22萬噸;同時,霞灣港還接納了竹山、丁山和楊梅塘3個社區未經處理直接排放的生活污水,年污水量82.2萬噸。
“之前的霞灣港周邊,時不時就弄出一次強酸、強堿事件,霞灣港因污染變牛奶河、紅水河、黑水河,我也碰到過好幾次。但自2015年以來,再也沒有發生這種情況。”劉慶介紹說,隨著湘江保護和治理、清水塘地區重金屬污染專項整治等行動的開展,霞灣港沿線的排污口堵住了,非法排污的企業關停了,遺留的重金屬污染問題也正穩步解決,霞灣港已被移出重點監控名單。
“好早前就觀察到入江口的底部開始長青苔了,這是以前沒有的。長青苔,說明這里的水生態已經開始自我修復了。”劉慶欣喜地說。
大刀闊斧,治理歷史遺留重金屬污染
“如今已經徹底清除了港底重金屬污染底泥,從根本上消除了霞灣港重金屬對湘江水質的污染影響。”
劉慶今年巡訪霞灣港近百次,再也沒有發現水質出現“五彩斑斕”的情況。
曾經的工業廢水集納港、污水橫流寸草不生的霞灣港,如今變成了清澈渠。水草和青苔在水底搖曳,岸邊種上了玉蘭、紅檵木、山茶、銀杏等樹木,“臭水溝”已不再是曾經的模樣。
霞灣港是如何改善水質的?
2011年3月,國務院批復《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治理實施方案》,清水塘地區被列為七大重點治理區域之一。
為此,株洲相應制定了《株洲清水塘工業區重金屬污染綜合治理總體實施方案》,正式向歷史遺留重金屬污染和企業污染源宣戰。
同年12月,株洲投資逾兩億元,啟動了霞灣港重金屬污染綜合治理工程項目,共清理出重金屬污染底泥和土壤約4.95萬立方米、污水1.8萬立方米,平均清淤深度1.4米。
清理出來的底泥應該怎樣處理呢?株洲建設了一座底泥穩定固化處理場,對處理后的底泥進行安全填埋處置,修復堤岸生態,極大限度減輕排入湘江的重金屬污染負荷,改善湘江株洲到長沙段水環境質量。
2013年11月,“湘江保護與治理”被湖南省政府列為“一號重點工程”后,清水塘進一步加快了轉型升級的步伐。
目前,株洲完成了新霞灣港水變清一期工程、老霞灣港重金屬污染治理工程,對霞灣港自清水路至入江口重金屬污染嚴重的五六公里河段進行一系列綜合治理。
如今已經徹底清除了港底重金屬污染底泥,解決了霞灣港流域重金屬污染隱患,從根本上消除了霞灣港重金屬對湘江水質的污染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