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風光無限的湘潭顏料化工,如今已經人去樓空。 黃昌華 攝
◆中國環境報記者 劉秀鳳 劉立平 見習記者 黃昌華
不遠處的湘江仍在緩緩流淌,曾經喧囂的竹埠港工業區已經安靜下來。湖南省湘潭市岳塘區區委書記王永紅告訴記者,竹埠港工業區的28家化工企業已經全部關停,目前14家企業簽訂了征收協議,12家企業完成了拆除,“退二進三”的轉型正在穩步推進。
竹埠港也有過自己的光輝歲月。新中國的第一噸電解錳就誕生在這里的湘潭電化,上世紀80年代被國家確定為14個精細化工基地之一,2000年被科技部批準為國家新材料成果轉化及產業化基地。關停前,竹埠港工業區1.74平方公里的面積上,共有28家化工企業,2011年實現工業產值45億元,完成稅收1.12億元,均占岳塘區總值的1/10左右。
紅火的背后是慘重的環境代價。由于長期的化工生產,竹埠港地區企業排出的廢水、廢氣、廢渣,特別是重金屬離子對湘江、土壤和地下水造成了嚴重污染,主要污染物包括鎘、鉻、鉛、鋅、銻、銀、鎳、銅、鈷等。據統計,竹埠港工業區每年的廢水排放量約264萬噸,二氧化硫年排放量約2000噸,各種工業廢渣年排放量約3萬噸。
不僅如此,區域內歷史遺留的涉重金屬固體廢棄物約260萬噸,浸出的含重金屬廢水對周邊環境尤其是水環境安全帶來了嚴重威脅。竹埠港下游不遠處就是長沙市的取水口,這因此也會給湘江流域中下游地區居民飲用水安全帶來重大隱患。
2013年9月,湖南省將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治理列為“一號重點工程”,湘潭竹埠港與株洲清水塘、婁底錫礦山、長沙七寶山等被列為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治理七大重點區域。而在這七大重點區域中,竹埠港率先實現化工企業全關閉,并創造出了“岳塘模式”。這一模式的特點是什么?企業關停后的污染治理和土地后續開發如何進行?日前,記者走進了竹埠港工業區。
28家企業關停,也迎來重生機遇
湘潭市岳塘區副區長黃建平告訴記者,所謂“岳塘模式”就是4句話:關得下、治得好、穩得住、發展快。
28家化工企業全面關停,揭開了竹埠港工業區發展的新一頁。但是,這28家企業都具備正規合法手續,既有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又有上市公司及外資企業,政府要在規定時間內對其全部關停,在國內幾乎沒有先例。
“回想起來,不說波瀾壯闊,也是激蕩人心。”黃建平說,當時政府部門成立了28個工作組,每個工作組對應一家企業,在竹埠港辦公。
關停的難點,在于要找到政策依據。為此,湘潭市人民政府發布《關于實施竹埠港地區化工企業整體退出的通告》,明確按照“先關停、后退出(搬遷)、再治理”的原則實施整體退出。根據岳塘區制定的《竹埠港地區化工企業主動關停退出獎勵辦法》,按照企業納稅額和關停時間給予關停企業額度不等的獎勵。同時,政府部門還通過加強環保執法,給企業施加壓力,并動員環保志愿者等社會力量,為搬遷營造輿論氛圍。
2014年9月30日,湘潭電化結束了在竹埠港工業區56年的生產史,搬遷到湘潭市雨湖區鶴嶺基地。新基地的設備工藝更為先進,使公司技術水平得到提升,產品結構優化。搬遷對企業來說,也許是一個重生的機遇。湘潭電化集團總經理助理丁建奇說,更新生產線后可以減少700多名職工,以前需要拖運填埋的廢渣在新基地可以實現工藝化處理,省掉一部分費用。
今年3月29日,湘潭電化發布公告,擬投資3000萬元建設年產能 1 萬噸的高純硫酸錳生產線,這也是公司鶴嶺基地二期工程規劃的部分內容之一。
“企業為污染治理做出犧牲,政府不僅要給予合理補償,還要幫企業找出路。”黃建平告訴記者,岳塘區籌集了5000萬元獎勵基金,按照簽訂協議時間,對自愿關停的企業給予獎勵。同時,還為企業搬遷改造、轉型升級排憂解難,如為企業異地辦證、融資提供服務等。目前,共有19家企業實現了異地生產,提質改造。
建立企業臺賬,開展土壤修復示范工程
與其他企業關停不同,化工企業關停過程中的安全環保問題尤為重要。“企業在正常生產的時候風險較小。關停過程中,人心不穩、管理不到位等因素都可能存在,反而更容易出問題。”王永紅告訴記者,在企業關停前,岳塘區專門聘請化工專家對企業進行全面排查并建立臺賬,針對存在的隱患給企業下達整改通知。
企業關停后,要將殘存的廢渣、廢液等處理完畢才能進入驗收階段。同時,岳塘區還聘請專門的保安駐場監管,不讓外人隨便進出。
“現在,撿廢品的都不能隨便進入廠區。有專門的執法巡查隊在竹埠港地區進行全天候巡查,那里的垃圾外運都要簽字。”王永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