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祁連山脈雪山旁,青海木里煤礦一處有幾十個足球場大的廢棄礦坑。攝于2014年8月14日。陳 杰攝 (人民視覺)
甘肅肅南縣紅石窩煤礦2016年10月關閉恢復治理前后對比。資料圖片
河西走廊上的那座古城,曾經繁榮強盛,卻在一夜之間被風沙吞沒,徒留遍地瓦礫——“黑水國”的不老傳說,仿若鳴響千百年的警鐘。歲末年初,記者駐足黑水城遺址,似乎聽到歷史的回聲:傳說中的悲劇會重演嗎?
仰望中國版圖,青藏高原向下一頓,“擠”出內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一座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成為階梯分界線,向內地鋪排。倘若沒有這座山,西面塔克拉瑪干沙漠、北邊騰格里沙漠、南側柴達木沙漠,將席卷連片,直逼西北,覬覦華北;干熱風暴,會直撲“中華水塔”三江源。
這座山,還是天然的固體水庫,其冰雪消融,孕育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內陸河,滋養黃河、青海湖,哺育戈壁綠洲河西走廊……
這就是祁連山,防風蓄水的“風水”寶地。沒有五岳,中國會少幾道風景;失我祁連,中國地理格局將發生巨變!
筑牢這道西部生態安全屏障,歷史性地擺在了國家面前。
牛羊超載,開山挖礦
草原不能承受之痛
抵蘭州,過烏鞘嶺,進祁連山。一路向西,荒涼漸顯。
祁連山地處甘肅、青海兩省交界,“偏向”甘肅,綿延800多公里,其中600多公里在甘肅省張掖市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境內。
秋冬草黃,肅南蕭瑟。
“小時候,草場軟綿綿的,夏天滿山都是黃色小花。”1月10日,肅南雷山夏季牧場,全國人大代表、大河鄉大灘村的“85后”牧民常海霞蹲在地上,扒開一叢剛過腳脖子的灌木——金露梅。在常海霞的記憶中,草長得好的地方,金露梅也長得高。讓她遺憾的是,兒時滿山怒放的黃色小花,如今只能夢中尋。
祁連山是我國六大天然牧場之一,可利用草場九成在甘肅。過去,甘青兩省許多牧民家庭收入主要靠放牧。上世紀80年代后,草原承包到戶,人口增多,牛羊越多,錢包越鼓,牲畜超載比較普遍。
民盟甘肅省委組織專家調研發現:1980年至1988年,過度放牧等因素導致甘肅祁連山草地退化約五成。青海境內海拔較高,退化更嚴重。進入上世紀90年代,草原退化加劇。
靠山吃山,靜謐的草原成為“香餑餑”。在祁連山區,縣與縣、鄉與鄉,常為“占山”放牧而發生糾紛。2013年7月,在甘青交界某處公共牧場,青海祁連縣和甘肅民樂縣一些牧民“搶地盤”,百余人操家伙混戰,最終導致14人受傷。原本地緣相近、人緣相親,誰來了都一起吃肉喝酒。無奈牛羊多、草場少,“寸草不讓”,甚至出現“姐夫揍了小舅子”的現象。
近年來,隨著環保力度加大,祁連山草原逐漸恢復,但兩省一些地方仍存在不同程度超載。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76%面積在張掖市境內,去年張掖的草原超載率約為24%。
過牧對草原的傷害相對緩慢,當轟鳴的機械開進草原,則像“公牛闖進了瓷器店”。
2014年8月,青海木里煤田露天開采破壞草原,上了各大新聞網站頭條。木里礦區緊靠青海祁連山保護區,部分礦點涉及保護區。那時,挖掘機轟隆開進草原,挖出10多個、最深約200米的礦坑,撕裂青青草原,留下黑黑傷口。后來,木里礦區停產整頓,涉及保護區的多處礦點注銷,被依法處置。
木里煤田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高寒缺氧,入冬后無法施工,一些企業生態治理資金斷供。記者遙望礦坑,回想當年的綠色,又睹木里之殤:在生態脆弱的高原,恢復生態談何容易!
根據環保部衛星定位,記者從甘肅肅南縣康樂鎮進入康樂草原,找到可疑人為活動點——神麒礦業公司燒柳溝煤礦。這片廢棄礦區約有兩個籃球場那么大,地面只剩兩間破舊紅磚房,山坡上還有兩個地窩子。扒開積雪,地上仍有黑色巖片,稀稀拉拉散布幾棵枯草。封閉的井口旁邊,豎著一塊字跡模糊的水泥碑。
肅南縣有關負責人說:這里原有4個小煤窯,2009年整合成1個,總產能不大,整合后一直停產。因為地處自然保護區實驗區,2015年11月煤礦關閉,進行治理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