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陜西省合陽縣同家莊鎮如意村西韓農莊原生態體驗館一角。雷軍紅攝
編者按
兩年前,當中央一號文件首次吹響建設美麗鄉村集結號時,為何建設美麗鄉村、怎樣建設美麗鄉村、建設什么樣的美麗鄉村等問題曾引來不少輿論的關注。
如今,在建設美麗中國、和諧中國、富裕中國的進程中,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為農民建設幸福家園和美麗鄉村已成為考量各地小康社會建設的重要標準之一。
陜西省合陽縣通過探索“美麗鄉村+”模式走出了一條規劃布局科學、村莊生態宜居、生活興業富民、鄉風文明和諧之路。
◆本報通訊員雷軍紅
“中國美麗鄉村建設示范縣”——這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在“2015中國·美麗鄉村建設發展論壇”會上授予陜西省合陽縣的殊榮;“環境美、風尚美、人文美、創業美”,這是陜西省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辦公室發布合陽為2016年省級“美麗鄉村文明家園”建設重點示范縣時的評價。
是什么造就了渭北旱塬的鄉村之美?記者日前深入合陽各地揭開“美麗鄉村+”模式之謎。
“美麗鄉村+文明”
環境文化根植鄉土
4月陽春的渭北旱塬東南邊陲,汽車穿梭在鄉村公路上,楊柳成行、萬木吐綠、果棚連片、廣場花草爭奇斗艷,這就是地處“詩經之鄉”的文化名鎮——合陽縣黑池鎮的“中國文化藝術之鄉”——南社村。
就文明而言,南社村的物質文明似乎比其他農村強不了許多,但就精神文明來說,他們卻是走在了前列,而這種先進的精神文明,是以先進的農村環境文化為基礎。
南社村村主任鄒振學說:“實際上,南社村最突出的方面就是抓了文化建設,南社村較其他鄉村農民不同的,就是他們大都有較高的文化水平,當然這得益于他們深厚的文化積淀。”
南社村在鄉村發展定位上,提出了繁榮文化、傳承文明,打造民間藝術之鄉的目標。首先利用南社村古文化節舉辦合陽縣東南書法大賽,成立了“合陽縣書法家協會東南活動中心”和村級“書畫楹聯協會”,村級舉辦書畫,在渭南市尚屬首例。目前,南社村已形成了60余人的書畫楹聯的書法愛好者,他們堅持歷史傳承與創新,篆、隸、草、行、楷各種書體一應俱全,經常參加各類書畫展,并獲得省市縣多項獎勵。
其次,南社村制定了《環保鄉規民約》等環境管理制度,大力開展環境文化墻建設。漫步在每條巷道間的道路上,記者仿佛置身于詩情畫意間,一面面墻壁都變成了美觀又會說話的“文化墻”。一幅幅漂亮的壁畫,集合了30多面“文化墻”,構成了一個個圖文并茂的“環保展”。
合陽縣環保局負責人介紹說, 南社村“文化墻”的創作者都來自農民,他們在一戶戶農家墻體上揮毫潑墨,繪制出了南社村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蘊。在路邊,在墻上,在庭院,漂亮山水畫、生動民俗畫、哲理詩詞隨處可見。同時,均以村民喜聞樂見、通俗易懂的圖畫、詩歌、諺語等形式傳播環保知識,為美麗鄉村增色添彩。
“美麗鄉村+產業”
循環農業走向成熟
“吃上品牌菜,穿上時髦裝,住上單元房,開上小汽車,讓鄉下人過上如同城里人一樣的生活。”合陽縣和家莊鎮劉彥村村民劉滿朝感同身受。
作為全縣首個新型農村社區,劉彥村是省政府命名的省級生態村,以調整產業結構和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成為興業富民的樣板。
近年來,劉彥村大力發展生態效益型產業,先后栽植核桃300畝,花椒400畝,蘋果200畝,養殖奶牛300頭,養雞3萬羽,發展設施大棚300棚,投資200萬元建成機井1座,完成退耕還林300多畝,農民人均收入由2006年的2000元提高到現在的1萬多元。
“果蔬——畜牧——沼氣循環農業鏈可產生豐厚的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劉建龍說,我們通過這個生態循環鏈,把產品優勢變為品牌優勢,有力推動了綠色無公害設施農業發展,并專門訂制了“綠彥”牌富硒鍶果菜包裝,這個品牌已逐漸走向成熟。
2012年,劉彥村被陜西省命名為全省一村一品示范村,目前生態農業收入已占全村收入的60%,現在已成為渭北乃至全省蔬菜市場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