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部近日發布《污染地塊土壤環境管理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辦法》),環境保護部土壤環境管理司司長邱啟文就《辦法》出臺的背景、意義、主要內容及其特點回答了記者提問。
問:《辦法》出臺有哪些背景和意義?
答:一是土壤環境管理工作需要。隨著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深入推進,大量工礦企業關閉搬遷,原有地塊作為城市建設用地被再次開發利用。根據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結果,污染地塊及周邊土壤環境問題突出。污染地塊再次進行開發利用前未經土壤環境調查、風險評估、風險管控、治理與修復,直接開發建設居民住宅或商業、學校、醫療、養老機構等公共設施用房,將對公眾健康和生態環境構成嚴重安全隱患。制定本《辦法》是防范污染地塊環境風險、保障污染地塊再開發利用的環境安全、加強污染地塊環境保護監督管理、維護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的需要。
二是落實《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要求?!锻寥牢廴痉乐涡袆佑媱潯访鞔_要求,實施建設用地準入管理,防范人居環境風險,明確管理要求,落實監管責任,嚴格用地準入,在2016年底前發布污染地塊土壤環境管理辦法。
三是細化《環境保護法》規定?!董h境保護法》第三十二條規定“國家加強對大氣、水、土壤等的保護,建立和完善相應的調查、監測、評估和修復制度”。
四是完善環境保護管理規定。我國現行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規章中缺少專門的污染地塊相關規定,已有的相關規定尚不能滿足對疑似污染地塊和污染地塊相關活動及其環境保護監督管理的需要,本《辦法》制定并實施可以為加強污染地塊環境保護監督管理提供支撐,為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工作摸索經驗。
問:《辦法》的總體考慮是什么?
答:一是明確監管重點。由于污染地塊類型復雜和底數不清,相關監督管理工作任務重,基礎薄弱,必須突出重點,抓住當前環境風險高的污染地塊進行優先管理,以便積累經驗。按照《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規定,《辦法》將擬收回、已收回土地使用權的有色金屬冶煉、石油加工、化工、焦化、電鍍、制革等行業企業用地,以及土地用途擬變更為居住和商業、學校、醫療、養老機構等公共設施的上述用地作為重點監管對象。
二是突出風險管控。按照《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具體要求,在土壤環境調查的基礎上,對擬開發利用的土地用途變更為居住用地和商業、學校、醫療、養老機構等公共設施的污染地塊用地,重點開展人體健康風險評估和風險管控;對暫不開發的污染地塊,開展以防治污染擴散為目的的環境風險評估和風險管控。
三是落實各方責任。依據《環境保護法》有關規定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有關要求,《辦法》明確了土地使用權人、土壤污染責任人、專業機構及第三方機構的責任。
四是強化信息公開。借鑒國際通行做法,建立污染地塊管理流程,規定了全過程各個環節的主要信息應當向社會公開。包括疑似污染地塊土壤環境初步調查報告、污染地塊土壤環境詳細調查報告、風險評估結果、風險管控方案、治理與修復方案、效果評估結果等。
問:《辦法》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答:《辦法》共7章33條。第一章《總則》共8條,包括立法目的、定義、適用范圍、管理職責、標準規范、污染地塊信息系統、公眾舉報、環境公益訴訟等內容。第二章《各方責任》共3條,包括土地使用權人責任、治理與修復責任認定、專業機構和第三方機構責任等內容。第三章《環境調查與風險評估》共6條,包括疑似污染地塊名單、土壤環境初步調查、污染地塊名錄、高風險地塊重點監管、土壤環境詳細調查、風險評估等內容。第四章《風險管控》共5條,包括風險管控一般要求、編制風險管控方案、風險管控措施、環境應急、劃定管控區域等內容。第五章《治理與修復》共6條,包括治理與修復一般要求、編制治理與修復工程方案、落實二次污染防范措施、治理與修復效果評估、環評審批約束、部門聯動監管等內容。第六章《監督管理》共4條,包括監督檢查、監督檢查措施、定期報告、信用約束等內容。第七章《附則》共1條,規定了施行日期。
問:《辦法》的適用范圍是如何確定的?
答:污染地塊再開發利用環境風險高,主要取決于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污染地塊大多屬于在產業結構與布局調整中關閉搬遷的重污染行業企業用地,另一方面,在城市化過程中,急需居住用地和商業、學校、醫療、養老機構等公共設施的用地。因此,立足我國國情和發展階段,解決當前危害人民群眾健康的突出問題,《辦法》將“政府已收回和擬收回土地使用權的工業企業用地中,以有色金屬冶煉、石油加工、化工、焦化、電鍍、制革等行業企業用地,以及再開發利用時土地用途擬變更為居住和商業、學校、醫療、養老機構等公共設施的用地”作為重點監管對象。其他類型,如在產工礦企業用地土壤環境管理辦法等另行制訂,放射性污染地塊土壤環境管理不適用于本辦法。
問:《辦法》中污染地塊是如何定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