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和月亮一個樣,白天和晚上一個樣,麻雀和烏鴉一個樣,鼻孔和煙囪一個樣。”曾經,蘭州人這樣調侃塵霾籠罩的家園。
2011年底,甘肅省蘭州市打響大氣污染治理整體戰攻堅戰。經過幾年的治理,如今,蘭州市已穩定退出全國十大空氣重污染城市序列,并在巴黎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榮獲今日變革進步獎。
作為西部欠發達城市,如何在大氣污染防治上實現成功逆襲?蘭州市的回答是,打破慣性思維,嚴格執法“硬”減排,強化督查問效,層層傳導壓力,用精細管理為污染治理騰空間。
打破慣性思維,嚴格執法“硬”減排
長期以來,面對兩山夾一河、冬季無風、產業結構以重化工為主的城市環境,蘭州市雖然實施了一些治理措施,但始終無大的突破。“治理大氣單靠努力不行,關鍵還要天幫忙”這一想法一度深入人心。
甘肅省環保廳副廳長、原蘭州市環保局局長閆子江說,只有打破長期形成的慣性認識和思維,堅定治污的決心,打消治理污染影響經濟發展、治理污染可能帶來各種短期矛盾和壓力、污染難治甚至不可治、大企業難管不好管的四大顧慮,大氣污染治理才能找準路子,走對方向。于是,蘭州市在財政有限的情況下,不等不靠,拿出法律武器督促企業減排,“殺出了一條血路”。
在工業污染治理方面,蘭州市先后引導投入10億元,對全市火電、化工、鋼鐵、水泥、磚瓦等高排放行業的210家企業全部進行深度治理,重點實施了燃煤電廠除塵脫硫脫硝改造等項目。目前,全市火電機組顆粒物排放濃度均達到國家限值要求,城區三大電廠污染物排放量同比下降60%以上。
在污染最嚴重的采暖期,對高排放工業企業實行停產減排,2015年至2016年“冬防”期間,對226家磚瓦、鑄造等企業實行了停產減排措施。對環境污染嚴重的落后產能企業進行關閉淘汰,其中,2014年關閉淘汰7家企業的20條(臺、套)落后生產線。
此外,推動工業企業向產業園區集中,騰出環境容量。2012年,國務院批復設立國家級蘭州新區后,蘭州啟動實施107家企業新區搬遷改造,不僅有效擴大了城市環境容量,而且使工業企業“出城入園”成為淘汰落后產能的過程,成為擴大新產能的過程,成為企業脫胎換骨式改造升級的過程,也成為創新體制機制、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過程,促進了產業布局和城市結構的調整優化。
在能源結構調整方面,蘭州市從“治、管、控”入手減煤量、控煤質。
蘭州市環保局大氣污防處處長武衛東介紹,蘭州市對城區燃煤供熱鍋爐進行“換血式”的煤改氣治理,2012年至2014年,對主城區716家1286臺8270蒸噸燃煤鍋爐實施了熱電聯產并網和煤改氣,使原煤散燒供熱鍋爐退出主城區供熱歷史,對城鄉結合部和高坪地區的574家615臺870蒸噸經營性立式燃煤茶浴爐進行了集中治理改造。共計削減二氧化碳479萬噸,使煤炭在城市能源結構中的比例從80%下降到60%。
另外,改進規范城區煤炭供銷體系,整合規范兩家煤炭專營市場和218家二級營銷網點,統一配送居民用煤,對低收入家庭給予優質燃煤補貼。同時對運煤車輛和劣質煤實行24小時卡口管控,嚴禁流入市區,確保居民使用符合環保要求的煤炭產品。
在監管執法方面,蘭州市冬季采暖期采取“一竿子插到底”的執法模式,對全市重點用煤企業實行24小時駐廠監察。據西固熱電公司燃料管理部主任蘆馨楠介紹,企業自5月份起就有蘭州市工信委和市質監局3名同志全天候駐場,對煤的進場使用實行限負荷、限煤量、限煤質、限濃度、限總的“五限”措施。據測算,這一監管措施促使蘭州市減少工業動力用煤135萬噸。
在機動車污染治理方面,針對城市道路飽和度高、尾氣污染重的現狀,蘭州市重點在“車、油、路”3個方面下功夫。強力淘汰黃標車和老舊車輛,過去4年,蘭州市淘汰黃標車和老舊車輛12.5萬輛,推廣使用新能源汽車5325輛。同時,實施了機動車常年尾號限行,省、市單位錯時上下班,禁止黃標車、重型柴油車進入城區,城區二氧化氮和一氧化碳日均濃度下降22.73%和9.53%。
此外,蘭州市堅持把生態增容減污作為一項治本之策,著力構建環繞城市的綠色生態屏障,重點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加強“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對整個市域進行封山育林,推進生態濕地修復和城市生態水系開發。
實行重在落實見效的五項工作機制
在大氣污染治理中,蘭州市堅持管理創新、執法創新、機制創新、科技創新和績效創新,并且以堅強的執行力確保工作抓實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