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物多樣性保護廊道建設深入推進,西雙版納廊道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完整性得到有效恢復和維持。圖為長期生活在云南省西雙版納熱帶雨林自然保護區、通過廊道可以在各子保護區之間自由往來的野生亞洲象群。 蔣朝暉攝
◆中國環境報記者蔣朝暉
神奇美麗的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以下簡稱“西雙版納州”),擁有全球同緯度僅存的熱帶雨林,那里風光旖旎,物種豐富,自然神秘,是我國最早建立自然保護區的地區之一。隨著人口增長和經濟不斷發展,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各子保護區熱帶雨林孤島化現象日益嚴重,野生動植物的遷徙、擴散、種群交流十分不利,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面臨嚴峻挑戰。
近幾年來,云南省以實施亞行大湄公河次區域核心環境項目云南示范項目二期(2013年~2016年)為契機,加大西雙版納生物多樣性保護廊道示范項目建設力度,在恢復自然保護區生態完整性上取得明顯成效。
記者前不久在西雙版納州采訪時獲悉,云南省環保廳、西雙版納州環保局、涉及廊道建設各級政府和群眾正在共同努力,以實際行動讓動物擁有回鄉的路。
建設廊道為何需要示范村?
生物多樣性保護廊道是用人為方法建構的、便于生物物種交流穿越的通道,目的是促進破碎化生境之間的物種基因交流。西雙版納州熱帶雨林孤島化現象日益嚴重,保護區周邊的道路、農田、橡膠林和其他人為屏障正成為亞洲象、印度野牛等動植物之間基因交流的嚴重阻礙,探索建設生物多樣性保護廊道的模式,改善自然保護區的生態聯通性,是西雙版納州加強生態保護的重要舉措。西雙版納生物多樣性保護廊道示范項目,主要圍繞納板河-曼稿廊道,開展廊道管理機制的建設和社區層面的廊道建設示范,以及中國和老撾的跨境聯合保護等活動。
作為一種全新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模式,生物多樣性保護廊道的建設也有別于自然保護區的建設。為探索廊道社區建設和發展模式,項目選擇了納板河自然保護區和曼稿自然保護區之間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廊道,位于廊道上的勐海縣勐海鎮勐翁村委會曼興村民小組入選示范村,項目引入國內生態村建設的先進理念和成熟技術,開展利用自然資源發展經濟、以經濟發展促進生態建設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的示范。
根據曼興村小組社會經濟和生態調查結果,云南省環保廳選派的項目團隊與村民采用參與式的方法,共同編制了曼興村生態建設規劃。整合亞行項目資金及國內多個渠道的資金和資源,在曼興村開展生態修復、生態環境建設、生態產業發展、生態文化建設四項工程的綜合示范。
通過與村民的交流,記者了解到,經過廊道建設項目組和各級政府宣傳鼓動,當地村民參與廊道建設的主動性正日益增強。
曼興村在抓好周邊3萬畝國有林管護同時,由項目組指導,因地制宜開展生態修復,選擇優質苗木進行耕地植被恢復造林,打造生態茶園。
開展多樣化農林經營提升村民能力
為盡量減少生產生活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曼興村積極開展環境綜合整治,通過治污、生態能源推廣、村莊綠化、水土流失防治設施建設,逐步改善了過去村莊環境“臟亂差”的狀況。
在農村生活污水處置上,曼興村鋪設村內污水采集管道400米,建成了一套占地750m2、處理能力為30m3/天的無動力濕地污水處理系統,全村生活污水處理率達90%。
在農村生活垃圾處置上,建成服務曼興村和周邊四個村寨、處理能力為1t/d(噸/天)的自燃式生活垃圾焚燒爐一座,配備垃圾清運車一輛,垃圾收集斗14個,生活垃圾定點存放清運和處置率達100%。
村小組長巖拉丙告訴記者,得益于廊道建設項目實施,村里安裝了20盞太陽能路燈,全村試驗推廣節能灶29口,每年減少50%以上的薪柴消耗。
為了推進曼興村生態產業發展,廊道建設項目組多次組織農業技能培訓、考察和專家現場講解示范,提高村民對外部市場的了解,提升村民開展多樣化特色農林經營的能力。開展滾動資金示范,以項目資金為種子基金、自然村為管理單元、農戶為借貸單位,鼓勵和支持曼興村民開拓有市場前景的、有利于自然資源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的創收途徑,探索適用于支持生態友好型發展項目的農村小額信貸模式和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