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中級人民法院2月10日召開新聞發布會,向社會通報了2016年以來南通的環境資源審判工作情況,并公布了8起環境資源保護典型案例。
據了解,南通中院不斷完善集中管轄制度,打造專業審判隊伍,強化與公安、檢察、環保、國土等部門的溝通協作,整合各方力量,形成行政、司法齊抓共管的生態環境保護格局。2016年,南通兩級法院共受理各類環境資源案件311件,審結232件,結案數比2015年上升16%。
加大懲處破壞生態資源、污染環境類犯罪力度
2016年,南通中院共審結環境資源刑事案件22起,其中污染環境犯罪案件10起,非法狩獵犯罪案件8起,非法捕撈水產品犯罪案件3起,非法采砂犯罪案件1起,判處被告人49人(次),單位4個,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26人,并處罰金241萬元,沒收、追繳財產195.9萬元。
2016年6月初某日,被告人張某經與被告人吳某某合謀,由被告人吳某某現場指揮“遼大金漁25036”船和“遼大金漁250367”船在禁漁期進行捕撈作業。后被告人張某、吳某某召集被告人韓某某、衣某某、王某某等人駕船出海作業,于6月~7月間先后在福建、江蘇海域進行捕撈,捕得鳀魚、鮐魚17077箱(重量244534.1公斤),并出售給福建收鮮船。被告人張某得款34多萬元。
去年7月22日,漁船在江蘇海域非法捕撈時被海警機關抓獲,查獲捕撈所得鳀魚410箱(重量5870.9公斤),案件告破。
被告人張某等人違反保護水產資源法律法規,在禁漁期捕撈水產品,情節嚴重,其行為均已構成非法捕撈水產品罪。法院以非法捕撈水產品罪對張某等5名被告人分別判處拘役六個月、緩刑十個月至有期徒刑六個月不等的刑罰,并沒收非法所得34萬多元。一審宣判后,張某等5名被告人均未提起上訴。
“這是我國2016年8月1日新涉海司法解釋發布后,江蘇海警破獲的省內首起非法捕撈水產品案件。非法捕撈海洋水產品,急功近利,竭澤而漁,破壞了國家對水產資源的管理制度,危害了海洋水產資源的持續發展。本案通過依法懲處非法捕撈水產品犯罪行為,起到了震懾犯罪、警示他人的效果,有利于海洋生態環境的修復。” 南通中院新聞發言人陳向東告訴記者。
突出懲處長江南通段水域內破壞生態資源類犯罪,突出懲處非法偷排、傾倒和處置有毒、有害物質類犯罪,是南通中院加大懲處犯罪力度的特色和亮點,為維護南通市的生態環境安全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
同時,南通中院還貫徹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在依法適用主刑的同時,充分考量犯罪行為對環境造成的損毀后果以及為防止污染擴大、消除污染需要的費用等因素。
對違法所得、犯罪工具等均予以收繳、追繳,消除再犯罪條件,有效遏制資源環境犯罪。
堅持寓教于審,對于一般的非法狩獵犯罪,只要自動投案,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認罪態度好,一般予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在審結的8起非法狩獵案件中,有7起對被告人判處拘役,有9人適用緩刑,充分發揮了刑法的懲罰和教育的法律效果。
依法制裁環境侵權行為
“這幾年,環境資源類案件每年都在增長,不少市民對賴以生存的空氣、水、土壤,甚至遇到的噪聲,都有了更高的訴求和維權意識。污染環境糾紛發生后,污染者應當就法律規定的不承擔責任或者減輕責任的情形以及其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如污染者不能舉證排除損害后果與其污染行為之間可能存在的因果關系,其應當對損害后果承擔相應責任。”陳向東介紹道,2016年審結環境資源行政案件198起,占環境資源類案件總數的85%;審結環境侵權類民事案件12起,主要涉及噪聲污染、土壤污染及水污染,有9起案件的判決支持被侵權人的訴求或因經協調得到補償而撤訴,獲賠率達75%。
2011年8月11日下午6時左右,位于海安縣孫莊鎮韓莊村7組的孫莊燃氣調壓站在調壓時添加的四氫噻吩泄漏,使周圍空氣中彌漫刺鼻氣味。居住該站附近的韓某某、丁某某吸入后因頭暈胸悶惡心等先后至海安縣人民醫院、海安縣中醫院、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等就診,經診斷,韓某某、丁某某病情均屬四氫噻吩中毒所致,并進行了對癥治療。
韓某某、丁某某提起訴訟,要求燃氣公司對二人進行賠償。
燃氣公司在作業過程中泄露有毒的四氫噻吩導致環境污染。韓某某、丁某某由于吸入四氫噻吩導致身體遭受損害。燃氣公司是否要對韓某某、丁某某所遭受的損失承擔賠償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