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政府從今年起,將立足蘇北蘇中地區生態功能定位和資源環境稟賦,打造“三縱三橫三湖”生態保護網絡,計劃到2020年,基本形成保護格局,區域生態環境質量和城鄉環境面貌明顯改善,生態環境狀況指數和綠色發展指數逐步提升。
據了解,建設蘇北蘇中地區生態保護網是江蘇“兩減六治三提升”專項行動中的統一部署,將為蘇北蘇中地區堅決守住生態環境的底線,進一步強化綠色發展,以及突出重點生態功能保護提供堅實動力。
打造清水廊道
提升區域生態競爭優勢
作為我國重要沿海省份之一的江蘇,一直把海岸帶作為生態平衡的敏感區域,在資源開發中始終講究生態效益原則。
為此,江蘇省政府印發的《蘇北蘇中地區生態保護網建設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提出,要在蘇中蘇北地區形成一條海岸保護廊道,堅持陸海統籌、河海協同,系統治理和保護沿海生態環境,全面建立實施海洋生態紅線制度,建設海州灣、如東小洋口國家海洋公園等海洋保護區,嚴格實施自然岸線保有率控制制度,禁止在受保護岸線區域進行生產活動,清理臨近岸線的養殖項目,恢復部分人工岸線的自然生態功能,全面清理非法或設置不規范的入海排污口。
到2020年,江蘇海洋生態紅線面積占管轄海域面積比例不低于26%,各級各類海洋保護區占全省管轄海域面積比例達到11%。
此外,江蘇還將打造兩條清水輸送廊道,即江淮生態大走廊和通榆河清水廊道。
江蘇省第十三次黨代會報告指出,要“在南水北調沿線高起點規劃建設江淮生態大走廊,以此為主軸構筑起江淮大地的生態安全屏障”。
據了解,江淮生態大走廊將以京杭大運河為主干線,以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沿線為重點,堅持保護優先、生態引領,立足沿生態走廊地區的自然稟賦、文化底蘊等優勢,在生態承載力與環境容量約束下適度規劃產業,完善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創新跨流域區域協調與聯防聯控機制,構建空間利用集聚高效、生態環境良好、產業結構優化、區域互聯互通的生態大走廊。
“方案”明確,對于兩條清水輸送廊道兩側1公里范圍內的化工、印染、制革、電鍍等重污染企業以及未達標排放的規模化畜禽養殖場要求全面關閉,并關閉或搬遷未取得合法手續的港口、碼頭、排污口。
同時,禁止運輸劇毒化學品以及國家規定禁止通過內河運輸的其他危險化學品的船舶進入京杭大運河、通榆河及主要供水河道。
設立“保護特區”
構建江淮平原特色風光帶
良好的生態環境既是判斷經濟發展質量的重要標志,也是衡量民生幸福指數的重要標尺。
江蘇省第十三次黨代會報告提出,“要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全面小康的重要標桿,作為提升人民生活質量的重要內涵,著力改善生態環境”。這也為今后的環保工作指明了方向。
“方案”明確,將鹽城珍禽、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的核心區、緩沖區和實驗區涉及的部分鄉鎮整體從原有行政區剝離,設立獨立的“生態保護特區”,對其財政實行單獨核算與考核。泗洪洪澤湖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也按同樣辦法設立相應的“生態保護特區”。
此外,江蘇還選取了蘇北“三湖”上游、清水廊道兩側和部分自然稟賦較好的地區,開展“生態保護引領區”建設,進行整體保護,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綠色產業體系,實行生態優先的差異化考核,確保生態環境質量明顯好于其他地區。
“方案”提出,要在蘇中蘇北地區建設3條生態安全輸水河道,主要以疏通水系、清淤拓浚為重點,進一步加強新通揚運河—泰東河、蘇北灌溉總渠(淮河入海水道、黃河故道、大沙河、徐洪河)、新沂河(沭新河—善后河—薔薇河)等沿線地區的生態保護與建設。
江蘇將采取區域聯合調度、引排結合、生態補水等措施,發揮水利工程在改善水質中的作用,維持河湖基本生態用水需求,重點保障枯水期生態基流,把三河沿線打造成防洪排澇、安全供水、尾水導流與生態涵養并重的生態安全廊道。
結合蘇中蘇北區域治理,江蘇還將實施水系連通工程,開展清淤疏浚,提高渠北排澇能力。實施薔薇河整治工程,逐步清淤疏浚,提高防洪排澇、送水能力。繼續推進黃河故道綜合治理與開發,實施相關生態保護與修復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