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新聞中心3月9日舉行記者會,邀請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就“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
記者會開始時,陳吉寧說,非常高興今天有機會與媒體朋友們見面,回答大家的問題,感謝大家長期以來對環保工作的關心和支持。環境問題是人類現代化進程中面臨的一項重大挑戰,優美環境是人類的重要福祉,美麗中國是中國夢的重要內容。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總書記關于生態環保的有關批示指示有200多次。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戰略的高度加以推進。李克強總理也對環境保護作出多次重要批示,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專門對環保工作做了重點部署,他特別強調,要堅決打好藍天保衛戰。黨中央、國務院對解決當前包括大氣污染在內的突出環境問題,決心是堅定的,行動是堅決的,力度和深度前所未有。環境保護部將按照中央的決策部署,全力以赴落實好各項環境保護的工作和任務,努力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環境保護涉及千家萬戶,與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我們每一個人既是受害者,又是享有者,既是污染者,也是保護者。所以,我在這里也期盼每一個人不要成為環境問題的旁觀者、指責者,要成為解決環境問題的參與者、貢獻者。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只要我們大家共同努力,我們就會更好、更快地實現天藍、水清、地凈的美麗中國。
中國日報和中國日報網記者:老百姓都希望天天看到像今天這樣的藍天白云,但是我們經常也會遇到一些重污染天氣。“大氣十條”出臺實施已經3年多了,請問秋冬季節重污染天氣頻頻出現的原因是什么?目前我們治理的路子對不對?什么時候能夠看到重污染天氣的狀況有所好轉?
陳吉寧:《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已經實施三年多了,大家都很關心這三年到底有沒有進展,特別是去年入冬以來出現了多次大面積的重污染天氣,大家有一些困惑。我今天就你這個問題先談一點概念,我們怎么看這個問題。空氣質量包括PM2.5,主要受兩個變量的影響,一是污染物的排放量,二是氣象條件。其中氣象條件是邊界條件,決定了這個區域有多大的環境容量,也就是說,這個區域可以接受多少污染物的排放量,而環境質量不超標。污染物的排放量,我們認為它是一個自變量,是引起環境質量變化的決定因素。這兩個變量所發揮的作用是不同的。
在這兩個因素中,氣象條件是自然因素,是不可控的,而且它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氣象條件具有很強的波動性。隨著小時、每天,甚至再長一點的時間尺度,每周、每月、每年都會有很大的變動。這意味著在一個地區環境的容量是隨著氣象條件變化的,在冬季更容易形成靜穩天氣的條件,所以冬季的環境容量是比較低的,但同時冬季我們要取暖,又會增加污染物的排放量。這一減一增,導致了冬季頻繁出現重污染天氣。第二個因素是排放量。排放量主要是人為因素造成的,所以它是一個可控因素。我們環保工作的目標就是把這個人為污染物排放量盡可能減下去,減到什么程度呢?減到最小環境容量允許的排放量,就會減少甚至不發生重污染天氣。這時環境問題就解決了。
一般來講,環境問題不是短期兩三年可以解決的,需要一個比較長的時間,所以當我們判斷一個環境污染控制策略是不是有效,需要把這些起波動作用的氣象條件排除出去。這樣我們才知道采取的措施方向對不對,力度夠不夠,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工作方法。國際上一般有一個通用的辦法,不是簡單地今年和去年比,而是用三年滑動平均法進行評價,這種方法是用更長一個時期,盡可能把氣象的波動因素給剔除掉。中國的“大氣十條”已經實施三年多的時間,所以我們是可以做一個三年的類似比較來看,我們采取的措施方向對不對、力度夠不夠。這就回答了剛才這位記者的問題。
我把這三年的情況在這里給大家看一下。2016年,北京市PM2.5平均濃度為73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18%。2016年,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這是我們三個控制PM2.5的重點地區,平均濃度分別為71微克/立方米、46微克/立方米、32微克/立方米,與2013年相比,分別下降33.0%、31.3%、31.9%。另外還有一組數據,2016年74個重點城市PM2.5平均濃度是50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30.6%。大家可以看,除了北京之外,所有控制PM2.5的地區,在過去的三年里都減少了30%以上。隨著這30%的減少,與此同時,優良天數的比例在上升,重污染天氣發生的頻次也在明顯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