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保領域改革,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文件,構建了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保領域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框架。當前,生態環保領域改革已進入深水區和落地見效的關鍵期,各地也在積極推進生態環保領域改革。本報從今日起開辟“改革創新進行時”欄目,集中反映各地在生態環保領域的改革經驗和創新做法,以饗讀者。
◆本報記者王小玲 通訊員魏旭東
《四川省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實施細則(試行)》(以下簡稱《細則》)日前出臺,明確提出對生態環境損害責任實行終身追究制。
今后,對違背科學發展要求、造成生態環境和資源嚴重破壞的,責任人不論是否已調離、提拔或退休,都將嚴格追責。
明確責任劃分和追責范圍
據了解,《細則》主要適用于鄉鎮(街道)以上各級黨委、政府,縣級以上有關工作部門及其有關機構的領導成員,以及法律法規授權的有關機構領導人員。但黨政領導的職責不同,承擔的責任相應也就不同。
按照“堅持依法依規、客觀公正、科學認定、權責一致、終身追究”的原則,《細則》分別對縣級以上黨委、政府主要領導成員(一把手),縣級以上黨委、政府有關領導成員(分管領導),相關部門領導成員,鄉鎮(街道)黨政領導班子成員等進行了責任劃分,明確了追責范圍。
例如針對地方黨政“一把手”,《細則》在第六條規定了16種會被追責的情形。其中包括致使本地區生態環境和資源問題突出或者任期內生態環境狀況明顯惡化;作出的決策與生態環境和資源方面政策、法律法規規章相違背等。
此外,《細則》規定,相關部門領導成員不得指使、授意或者放任分管部門對不符合主體功能區定位或者生態環境和資源方面政策、法律法規規章的建設項目審批(核準、備案)、建設或者投產(使用);或者實施違反生態環境和資源方面政策、法律法規規章的行政許可、處罰、強制、征收等違法行政行為,否則將被追責。
針對黨政分管領導,《細則》還強化了其督企責任。未正確履職,導致應由政府責令停業、關閉的嚴重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的生產經營者未停業、關閉的,將被追責;對高污染高耗能項目監管不力,造成嚴重環境污染或生態破壞的,將被追責。
為防止黨政領導干部利用職務之便影響環境監管執法工作,包庇破壞生態環境的違法違規等行為,《細則》第十條明確規定了限制、干擾、阻礙生態環境和資源監管執法工作等6種追責情形,禁止黨政領導干部利用職務影響干擾環境監管或插手環境司法。
嚴重破壞生態環境不得提拔或轉任
在生態環境和資源方面造成嚴重后果,涉事的黨政領導干部應如何追究?《細則》第十一條指出,黨委和組織部門在黨政領導班子成員選拔任用中,應將資源消耗、環境保護、生態效益等情況作為考核評價的重要內容,對在生態環境和資源方面造成嚴重破壞負有責任的干部,不得提拔使用或轉任重要職務。
第十七條指出,受到責任追究的黨政領導干部,取消當年年度考核評優和評選各類先進的資格。受到調離崗位處理的,至少一年內不得提拔;單獨受到引咎辭職、責令辭職和免職處理的,至少一年內不得安排職務,至少兩年內不得擔任高于原任職務層次的職務;受到降職處理的,至少兩年內不得提升職務。
保護環境需要部門聯動、地區聯動。追責調查也需要各部門的配合。
為此,《細則》強化了地方黨政“一把手”的協調統籌職責,明確了各部門對調查生態環境損害問題的職責。尤其是負有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監管職責的工作部門、紀檢監察機關、組織人事部門應當建立健全生態環境和資源損害責任追究的溝通協作機制。負責做出責任追究決定的機關和部門,應當將責任追究決定向社會公開。
應追責而沒有追責怎么辦?《細則》指出,政府負有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監管職責的工作部門、紀檢監察機關、組織人事部門對發現本《細則》規定的追責情形應當調查而未調查,應當移送而未移送,應當追責而未追責的,追究有關責任人員的責任。
同時,對主動交代問題;主動采取措施,有效避免或者阻止嚴重危害后果發生的;檢舉其他應當受到責任追究的問題,情況屬實的,可以從輕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