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東西,十五年前就被中央列入了淘汰名錄,今年兩會上又被李克強點名提到;直到兩天前,發改委還專門在新聞發布會上說,這東西已經在全國范圍內全部取締。
這個東西,普通民眾可能聽起來有點陌生:“地條鋼”。
但就是這么一個聽上去不甚起眼之物,用李克強的話說,取締起來,在全國引發了不小的“震動”——去年,因為這事兒,江蘇、河北兩省政府被責成向國務院作出深刻檢查,兩地分別有一名副省長被行政處分。
這東西為什么值得國家如此重視?既然早已登上黑名單,又為何在15年間屢禁不絕?
震動
“去年查了個’地條鋼’,比你批個鋼鐵項目震動可大多了。”這是今年兩會上李克強的原話。
“地條鋼”,簡單說,就是把廢鋼鐵融化后進行澆鑄成鋼,并以“貼牌”“冒牌”生產等形式在鋼材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這樣生產出來的鋼材,不僅產品質量低劣、極易斷裂,還會造成環境的嚴重污染。
如前所述,15年前,中央便明令淘汰“地條鋼”這一落后產能——2002年,當時的國家經貿委就曾將“地條鋼”列入了“落后產品”名單,要求對其“限期淘汰”。此后15年,“地條鋼”,以及生產“地條鋼”常用的工頻和中頻感應爐,也屢屢登上“黑名單”。
即便如此,到了2016年,有人估算,全國“地條鋼”產能至少還在8000萬噸以上;去年10月,更有專家在撰文透露,中國仍有中頻爐鋼廠約70家,產能在1億噸左右。
2016年7月底,央視曝光江蘇華達鋼鐵有限公司還在違法違規生產銷售“地條鋼”。國務院隨后派出了調查組,查實了該公司違法違規生產的情況。這一“典型的頂風違法違規行為”,直接導致了江蘇省副省長馬秋林被行政記過、111名責任人被問責。
被查處的華達鋼鐵位于新沂市。該市一位領導告訴《中國經濟周刊》,這次查處,給該市領導一次脫胎換骨的改變,特別是對市委書記和市長等該市主要領導人來說,“形同10級地震,震動巨大”。
事發后,根據江蘇省自行排查的結果,該省共發現“地條鋼”企業63家,合計產能1233萬噸,分布于10個地市。《中國經濟周刊》長期跟蹤采訪發現,這10個地市,“地條鋼”泛濫成災,一些地方甚至“鎮鎮點火”,在當地政府的默許甚至鼓勵之下,形成了多年的“地條鋼”產業集群。
“小強”
“地條鋼”之所以屢禁不絕,說到底,還是因為有利可圖。
一位靠“地條鋼”完成原始積累的老板向經濟ke介紹,在鋼材價格連年上漲的旺季,用廢鋼生產的各類“地條鋼”,一噸利潤高達千元,一晚上就可獲利上萬元,用“地條鋼”拉成的螺紋、角鋼等,利潤還要更高。
而即使是鋼價平淡的年份,生產“地條鋼”因為不需報批、審核,不存在一些制度和交易成本等,其生產成本比正規鋼材要少30%以上,因此,其利潤在一般年份也要達到每噸數百元,贏利依然可觀。
而且,“地條鋼”生產幾乎沒有什么環保投入,環保成本又省一筆。而目前鋼鐵行業水平較高的企業,生產一噸鋼材的環保成本在200元左右,水平一般的也超過120元。此外,“地條鋼”廠常常選擇在夜間生產,不僅是為了躲避工商、質監和環保等部門的查處,還因為夜里電費相對便宜。
在“地條鋼”老板們看來,對于“地大物博”的中國來說,既需要寶鋼、沙鋼那樣的大鋼廠來生產優質高價的好鋼材,也需要他們這樣游走在法律邊緣的小鋼廠生產低價鋼。“魚有魚路、蝦有蝦路,兩者各取所需、各有活路。”
在15年的時間里,懷著僥幸心理獲利的,不僅僅是生產者。在這條產業鏈條上,不僅有企業的唯利是圖,有地方政府的權利尋租,甚至連“假記者”,也能分得一杯羹。
“功臣”
“以前地方政府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其實地方政府隨時可以讓他們死,只需一個簡單的動作——拉下電閘,為何沒這么做?是因為他們也有所需。” 上述那位“地條鋼”老板告訴經濟ke。
沒錯,曾經“地條鋼”也是當地經濟發展的“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