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0日,環境保護部印發了《自然保護區人類活動遙感監測及核查處理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辦法(試行)》)。為深入了解《辦法(試行)》的出臺背景和主要內容,記者采訪了環境保護部有關負責人,對《辦法(試行)》進行解讀。
問:《辦法(試行)》出臺的背景是什么?
答: 經過60多年的發展,我國自然保護區事業已經走過了搶救性建立和快速增長的發展階段,目前正處于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的關鍵時期。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發展,保護與開發的矛盾日益突出,自然保護區內的人類活動大幅度增加,對保護對象的干擾日益嚴重,影響了自然保護區的管護成效,一些違法違規開發活動對自然保護區造成了破壞,影響了自然保護區事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自然保護區工作。近年來,針對涉及自然保護區的生態破壞問題,習近平總書記等中央領導同志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習總書記要求,針對這類問題務必高度重視,以堅決的態度予以整治,以實際行動遏止此類破壞生態文明的問題蔓延擴散。對自然保護區這一重要生態空間加強有效管控,是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維護生態安全要求的重要任務。
為強化自然保護區監督管理,自2009年起,環境保護部開始將衛星遙感、無人機技術等高科技手段應用到了日常工作中。隨著監測技術手段的日益成熟,衛星遙感監測技術的應用逐步擴展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監管工作的各個方面,特別是為及時發現違法違規行為提供了線索,進而為后續開展監督執法、約談等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依據,并在中央環保督察工作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說,環境保護部已初步建立了全國自然保護區“天地一體化”的遙感監控體系,遙感監測工作進一步常態化。
問:制定《辦法(試行)》的必要性何在?
答: 一是落實國務院《“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和環境保護部《全國生態保護“十三五”規劃綱要》的具體措施。這兩個規劃都提出,要建立全國自然保護區“天地一體化”動態監測體系,加強對開發建設活動的生態監管,定期發布監測報告。
二是變被動為主動、提高自然保護區綜合監管水平的重要手段。自然保護區面積較大,環境復雜,監管難度大,長期以來,主要是通過人工進行監管,能力有限,難以及時發現和處理問題。而衛星、無人機等現代科技手段的應用,能夠有效地由被動監管轉為主動監管、應急監管轉為日常監管、分散式監管轉為系統性監管,大大提高風險早期預警能力和主動發現問題、快速應對問題的能力。
三是提高自然保護區綜合監管工作系統化、科學化、法治化、精細化和信息化水平的必然要求。衛星遙感監測技術手段的應用,使得自然保護區的監管工作由粗放轉為精細,實現信息化管理,并逐步形成系統,進而通過制定相關辦法,建章立制,能夠確保監測和核查處理工作規范、有序開展,使遙感監測和實地核查取得實效,從而提升環境監管工作的水平。
四是完善自然保護區遙感監測監控體系的制度保障。環境保護部已經初步建立了自然保護區人類活動遙感監測監控體系,但是相關工作還不盡完善,存在著諸多問題,如遙感監測時間節點不固定、工作流程不規范、實地核查不細致、核查質量不高、責任不落實、發現問題的處理和追責不及時等問題,導致工作效果打折扣,與李干杰部長提出的環保工作“嚴、真、細、實、快”的要求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制定出臺《辦法(試行)》,就是要在制度層面來解決這些問題,逐步完善自然保護區遙感監測監控體系。
問:自然保護區人類活動遙感監測和實地核查工作是如何組織開展的?
答: 第一,明確責任主體。《辦法(試行)》規定,環境保護部負責組織遙感監測技術單位開展全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省級自然保護區人類活動遙感監測,組織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遙感監測結果進行實地核查。
各省級環境保護部門負責組織對本行政區域內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省級自然保護區人類活動遙感監測結果開展實地核查,并對核查結果進行處理。
遙感監測技術支撐單位,也就是環境保護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具體負責利用衛星遙感等技術手段開展監測,編寫遙感監測報告,完成技術層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