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初的嘉興,并未出梅。走在城市綠道的透水鋪裝上,除了星星點點的水漬外,沒有一點積水。漫步在這個城市,像是進入一座園林。
作為典型的江南水鄉,浙江嘉興擁有大小河流1.3萬多條,可這里卻是一座“缺水之城”。為何缺水?嘉興位于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水流速度極小,導致河流凈水能力較差,受上游和自身雙重污染的影響,水質持續惡化,“水鄉無水喝”成了嘉興市民的心頭之痛。
治水,迫在眉睫。近年來,作為全國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之一的嘉興,通過深耕“海綿+”戰略、發力PPP模式,理念逐步生根發芽,成效隨之破土而出。
注重源頭 系統治理
2005年,袁勝泉老人落戶在嘉興府南花園三期,作為最早一批入住小區的居民,袁老漢感受頗深:“以前下完雨,干脆不出門,就算穿著靴子也會甩上一腿的泥。而現在穿著布鞋都不濕鞋。”
就在幾年前,貫穿府南的戚家北港河道還是另一副模樣:個別樓宇污水和雨水系統混排,污水直接進入河道;綠化帶下層地被生長稀疏,暴雨過后,路面積水嚴重,綠化帶淤泥直接被沖到路面上,讓不少人抱怨。
2016年,海綿工程在府南花園三期正式動工。嘉興規劃院項目負責人萬學良說,建設海綿工程的主要目的就是控制雨水徑流污染、改善河道水質、提升居住環境,解決歷史遺留的雨污混排問題。
據了解,小區通過分散式源頭控制方法,將控制目標分解至151個區塊內,屋面雨水采用立管斷接、地面雨水采用側石開孔及排水溝引流方式,通過下沉式綠地及透水鋪裝實現儲存、滯留、滲透、凈化,達到總量控制指標。
2017年3月26日,府南花園三期海綿工程正式完工。目前,小區內當日24小時內降雨量達到43.8毫米,給小區加上“海綿”以后可吸收35毫米降雨量不外排,有效控制雨水面源污染,改善了小區積水現象。
近年來,為了讓老百姓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嘉興在工程統籌規劃上下了大功夫。“海綿城市建設,要重點解決凈水問題,還要解決排水問題,改變以往末端處理的方法,注重源頭減量、過程控制、系統治理。”嘉興市副市長、海綿城市建設工程指揮部總指揮張仁貴說。
提升氣質 打造綠廊
“海綿”治水,更要治“城市病”。“‘海綿+’理念就是要將海綿建設效果延伸,把海綿城市建設和城市功能設施形象提升相結合,著重宣傳要解決的問題、采取的措施和建成后的效果。”張仁貴說。
南湖大道位于嘉興南湖區,是南湖入城的主干道。由于運行年限長,人行道普遍失修,大部分十字路口積水嚴重,道路徑流污染直接排放,尤其在暴雨時,南湖大道集中雨水排放口將道路徑流污染物直接沖進海鹽塘河道,嚴重污染了河道水塔。
“道路兩旁植被茂密,但因大部分區域屬苗圃式種植,導致樹木枯死,局部人行道過寬、設施品質較差,這些都是海綿城市改造的難點,也是市民出行的痛點。”浙江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項目負責人周伊峰說。
2016年10月8日,嘉興市南湖大道海綿城市建設工程EPC總承包項目正式啟動。項目進行了土壤增滲改良,將南湖大道傳統的雨水口、雨水井進行改造,修建植草溝,增強錯峰與延時功能。同時,結合行道鋪裝改造和綠化改造提升,增加園路、廣場、坐凳等設施。
目前,南湖大道已轉變為疏密有致的林蔭游憩空間。改造后的景觀效果與本地塊國際商務區的未來發展氣質相符,為市民提供了一條充滿活力的城市生態綠廊。
讓水再生 讓錢變活
嘉興通過競爭性選擇引入社會資本,建立按效付費的績效考核機制,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全程合作,選定了長水塘及長鹽塘生態廊道建設工程、城東再生水廠、望吳門廣場等3個總投資約17.18億元的項目作為PPP項目。
城東再生水廠工程已于2016年8月11日簽訂合作協議,社會資本中標單位和嘉興水務集團獨資公司組建項目公司。公司總經理陳杰欣說:“再生水廠的建立大大地縮減了運輸成本,原來污水處理的運輸成本占污水處理總成本的一半,而新建的再生水廠縮短了運輸距離,從原來的40公里縮減到1.5公里。”
據介紹,這個項目日處理污水將達到8噸,再生水廠再生達標排放的尾水,進入濕地及活水公園做深度凈化處理。再生水廠尾水水質接近地表水Ⅳ類標準,經濕地凈化處理后主要水質指標將優于Ⅳ類水,出水后排入平塘湖。項目預計在今年底正式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