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9月底召開的2017(第二屆)中國重金屬污染土壤治理修復大會,已經在湖北省武漢市圓滿閉幕。但會后的熱度依然不減,在大會組委會新建的微信群中,每天的討論熱烈,不時有人向群主咨詢:可以邀請同為土壤修復的朋友入群嗎?
本屆重金屬污染土壤治理修復大會是中國生態修復網、易修復生態平臺聯合湖北省環境保護產業協會和華中科技大學共同主辦,主題是“污染土壤可持續修復,共建健康綠色家園”。湖北省環境保護產業協會秘書長李漢武表示,希望通過這樣的會議,讓土壤修復行業回歸理性并可持續發展。大會共有300余人參加,期間通過六大主題報告和現場解答、分組討論,進一步強調了國家土壤污染防治的政策和思路,業界的典型案例與創新技術也在會場被充分討論交流。
同時,通過大會召開,記者還獨家獲悉了土壤修復行業的一些最新動態。
設立產業基金,初步計劃落戶徐州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易修復生態平臺創始人黃錦樓告訴記者,今年4月由北京易修復生態科技有限公司、中節能大地環境修復有限公司、山東新鴻大地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博天環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武漢都市環保工程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聯合籌建的“易修復棕地產業基金”有了實質進展,與江蘇省徐州市經濟開發區達成初步商議,首期基金10億元有望在經濟開發區建立國家土壤修復生態科技產業園。
相關數據表明,我國當前土壤修復項目和資金大多依賴于財政撥款和銀行貸款,缺乏有效的資金投入機制。黃錦樓表示,設立產業基金是一種創新探索,有利于促進行業快速發展,同時加快跨行業資源整合,發揮跨界專業優勢,社會資本投入也是對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資金補充。產業基金計劃分母子兩級基金,母基金將用于投資合作的平臺建設,首期子基金將在徐州建立,投入到產業園區和未來的具體項目中。園區初步規劃占地1000畝~1500畝,“希望能盡快立項、規劃,爭取2018年春節以后可以開工建設”,黃錦樓說。
國家土壤修復生態科技產業園設在徐州,主要原因是徐州的產業優勢、區位優勢以及工業基礎、人才基礎雄厚。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創建于1992年7月,2010年3月晉升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轄區面積293.6平方公里。2015年,開發區建成區面積達100多平方公里,建設了裝備制造產業園、光伏產業園、清潔技術產業園等專業園區。在徐州建設國家土壤修復生態科技產業園的目的是起到聚集效應,將土壤修復的材料加工、裝備制造、化工、科技創新等各環節打通,從而規范行業發展,形成理性發展的格局。
由于很多土壤修復行業單位專業化程度不高,使得大包大攬的現象頻頻發生。“從前期場地調查到后期土壤修復都想做,以至于分工不夠、協作不精,由此產生的惡性競爭、低價競標等現象時有發生,導致行業內單位良莠不齊,無法健康發展。” 黃錦樓說,建立產業園將進一步形成全國性的行業自律組織,規范技術標準、市場機制等。
“百千萬十萬”人才計劃啟動
黃錦樓表示,在建設國家土壤修復生態科技產業園的同時,還有一個重點工作是培養土壤修復行業的專業人才。當前,我國土壤修復行業中,經驗豐富的專業人才較為匱乏。土壤修復行業需要專業知識水平高以及經驗豐富的人才。目前,我國土壤修復工程化剛起步,缺乏修復領域的高層次工程技術人才,有實際經驗的人才也極其缺乏。
“我們將啟動百千萬十萬人才計劃,為促進行業發展培養專業的修復藍領”,黃錦樓說。“百千萬十萬”人才計劃中,“百”是指百名領軍人物,主要是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具備土壤修復領域中兼具項目規劃、設計、施工、評審、效果評估等全生命周期的項目實施能力。“千”是指千名精英,兼具項目設計、項目實施、項目管理等領域的綜合能力。“萬”是指修復技術能手,重點培養具有在修復現場能夠進行技術設計、研發、調整、管理的技術管理能力。“十萬”是計劃中的重點,即培養土壤修復中的基礎技術人才。招生對象主要面向大專、高職中學習環境工程類、建筑類、基建類等專業的學生。通過半年左右的場地現場修復技術的專業培訓,采用理論知識學習與修復現場操作實踐相結合的方法,為土壤修復行業培養專門技術人才。
一家從事土壤修復工程的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從事土壤修復的人才兩級分化嚴重。主要以兩類人為主。一是以博士為主力的專業人士,起點較高,主要從事前期調研、工程設計、項目把關等。二是現場的項目施工人員,由于缺乏專業人士,基本是讓建筑工地的團隊完成。“土壤修復工程和建筑工地施工不同,要求有更高的專業度,涉及到環境工程知識、化工知識、基建知識、機械安裝知識等,如果施工人的專業背景不足,很可能會影響現場施工效率,同時不利于規范操作。”負責人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