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家的健康發展,和人一樣,離不開潔凈的空氣、水和土壤。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環境治理取得明顯進展。5年來,國家出臺了一個個政策,地方實施了一項項舉措,目的就是改善環境質量。讓山常青、水常綠,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更強的幸福感。
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全面深入推進環境治理
隨著環境保護的全面深入開展,治污思路與時俱進。“十三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
環境治理,重拳出擊。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相繼出臺,明確了階段性目標和具體行動措施。
為“對癥下藥”解決環境問題,2016年初,環境保護部機構編制作了部分調整,不再保留污染防治司、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司,而是設置水、大氣、土壤3個環境管理司。這是貫徹落實中央關于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推進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各項工作有效開展的重要舉措。
改善環境質量是根本目標,總量控制是重要手段。從強調“總量”到強調“質量”,變化的不僅僅是一個詞匯,更是觀念和管理的大扭轉,同時也是對百姓需求的及時回應。
近幾年來,我國在改善環境質量上做出了不懈努力,取得了明顯成效。
——總量控制范圍擴大。除繼續對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學需氧量、氨氮4種常規污染物排放實行總量控制外,增加了對VOCs、總氮、總磷等污染物排放的總量控制。
——環境管理更加精細??諝赓|量評價體系發生變化。“粗放型”的空氣質量評價體系已經不能滿足公眾的需求,從空氣污染指數(API)到空氣質量指數(AQI)的改變,尤其是將PM2.5納入到監測指標以后,監測數據更加科學,也更符合實際情況,使環境治理成效與老百姓的感受更加貼近。
水環境管理更加精細。2016年首次發布 “十三五”期間水質需改善控制單元信息清單。這份控制單元清單的出臺,突出了質量改善的核心地位,也為實現水環境精細化管理提供了具體路徑?!端h境質量分析及預警工作方案》、《關于強化水體達標方案編制實施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的出臺,也都是向水環境質量目標管理轉變的具體行動。
——工作舉措更加精準。改善環境質量,需要采取硬措施。
實施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計劃。抓住工業污染源這個重點,就等于抓住了改善環境質量的“牛鼻子”。《關于實施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計劃的通知》要求到2017年底,完成鋼鐵、火電、水泥等8個行業超標問題整治任務,到2020年底各類工業污染源持續保持達標排放。
實施控制污染物排放許可制。全面落實《控制污染物排放許可制實施方案》,有利于全面落實排污者主體責任,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持續提升環境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改善生態環境質量。
實施城市空氣質量排名。為推動地方政府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將在開展城市空氣質量排名的基礎上,對城市空氣質量變化程度進行排名,向社會公開空氣質量變差和變好的前10名城市。
環保制度體系不斷完善,為環境治理提供制度保障
質量改善是堅持以人為本、增強人民福祉的重要體現。為人民群眾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需要良好的制度體系作為保障。
——實行聯防聯控協作機制。
藍天關系著群眾的獲得感。一到秋冬季,京津冀及周邊地區便打響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戰。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和珠三角已經建立了區域大氣污染防治領導小組聯席會議制度。截至今年7月底,共召開了10次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機制會議。
此外,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建立了水污染防治聯動協作機制。比如,安徽、江蘇、河南、浙江等建立了跨省界河流水污染聯防聯控機制。
——建立跨地區環保機構。
水和大氣具有很強的流動性,省界間沒有“防火墻”,臨近省份常常是“共享污染”。而不同省份經濟發展程度不一、利益訴求不同,要想達成統一的環境治理目標,建立跨地區(流域)環保機構至關重要。為此,加快落實《跨地區環保機構試點方案》,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跨地區環保機構將是中國首個為重點解決區域大氣環境問題而設置的跨地區環保機構,有助于秋冬季重污染天氣應對。
——深化責任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