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于深化環境監測改革提高環境監測數據質量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為加強宣傳引導,本報即日起開設專欄,對各地在環境監測質量管理體系建設、防范和懲治弄虛作假行為體系建設,以及貫徹落實《意見》的計劃和措施等方面的好做法、好經驗進行報道,以饗讀者。
◆中國環境報記者周雁凌 王學鵬
記者近日在山東省泰安市第二污水處理廠看到,自動在線監控設備采樣管路使用PVC硬塑料,外邊包有一層銀白色錫紙,連接處進行了鉛封。自動監控站房的醒目位置上,貼有省環保廳、省公安廳警示排污單位和監測設備運維單位切勿弄虛作假的公開信,懸掛著的采集傳輸儀實時顯示COD、氨氮、流量等數據。
山東省環境信息與監控中心污染源監控室主任石敬華告訴記者:“采樣管路使用硬管,做好固定措施,是為了防止隨意挪動。采樣口附近和監控站房里都裝有攝像頭,24小時不間斷監控,一旦出現異常,自動拍照取證,上傳至環境監控中心平臺。”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山東省采取了一系列防范措施,監測數據造假案件逐年大幅減少,2013年以來查處的42起監測數據造假案中,2013年、2014年分別為17起和15起,2015年和2016年均發現4起,2017年至今只有兩起。
有收有放,以改革提升監測數據質量
嚴防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是山東省規范環境監測管理,確保數據全面、準確、客觀、真實的一個重要保障。
作為經濟大省,山東污染源數量多,排污總量大,水、氣環境復雜,布局比較分散,單純靠人工監測很難實現有效監管。自2007年起,山東省籌集10多億元資金,逐步建成省、市、縣三級環境監控體系并實現全省聯網,包括城市空氣、重點河流、飲用水水源地、重點企業、污水處理廠5個子系統,共5000多個點位,初步管住了全省排污的主要閥門。
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環境監測領域越來越廣,監測項目和頻次不斷增加,原有的監測管理體制機制逐步暴露出一些弊端。
山東省環保廳監測處處長張慶偉介紹說:“之前,環境質量的監測數據基本由各級環保部門自行監測上報,‘考核誰、誰監測’,很難避免行政干預,容易造成數據注水。同時,為滿足監測信息需求,需要各級都建立一支龐大的環境監測隊伍,難免導致機構編制膨脹、行政成本攀升。”
2012年,山東省率先在全國改革環境監測管理體制機制,開創了獨具特色的環境監測管理模式,實行環境質量“上收一級”、污染源“下放一級”管理體制和環境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TO(轉讓—經營)模式社會化運營機制。通過改革,避免了可能的行政干預,提高了監測數據質量,提升了監測公信力,同時也降低了監測成本。
為保障自動監控設施正常運行和數據真實、可靠、有效,山東省積極建立適合社會化運營特點的質量管理體系,出臺了一系列加強數據質量和對造假問題處罰的文件。不過,即便如此,仍有個別企業依然心存僥幸,妄圖在自動監測設備上動手腳,擾亂設備正常運行。
精準打假,技術防范和強化監管兩手硬
治病對癥下藥,打擊監測數據弄虛作假也要有的放矢。
山東省環保廳從技術防范和強化監管兩個方面入手,摸著石頭過河,逐個案件積累經驗,逐步形成了一套卓有成效的監測數據打假體系。
在技術防范方面,創新研發并推廣污染源自動監測設備動態管控系統,實現自動監測設備監測數據、運行狀態和工作參數“三同時”監控,切斷了污染源自動監測數據造假主要途徑,監測設備異常自動報警,做到了以“技術創新”反制“技術造假”。根據動態管控系統,結合數據比對分析、信訪舉報、平臺監控等提供的弄虛作假線索,開展“雙隨機+”獨立調查,大大提高了污染源自動監控設施監管效率,實現監測數據弄虛作假案件的精準查處。
在強化監管方面,采取不打招呼、不通知、直奔現場、直接排查、直取證據的獨立調查模式,極大壓縮監測數據弄虛作假空間。通過多次檢查,監控執法人員總結出了“快、準、細、狠”的四字要訣。
“快”,即第一時間達到預定檢查點位開展比對監測,固定稍縱即逝的證據;“準”,即通過比對監測確定自動監測數據準不準,如果不準說明自動監測設備準有問題;“細”,即詳細檢查采樣探頭和管路,逐一核對幾十甚至上百個設備參數等;“狠”,即對弄虛作假行為一查到底,絕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
此外,山東省還建立環保公安聯勤聯動機制,對造假案件實施一律頂格處罰、一律移交公安機關、一律媒體曝光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