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積極、更坦誠、更實在,是廣大人民群眾對企業環境信息公開的迫切要求,也是促進企業公平競爭、更好地承擔和履行社會責任的大勢所趨。
5月11日,中國光大國際有限公司宣布,即日起按日披露前一日煙氣在線監測指標日均值、滲濾液出水指標日檢測值及爐渣熱灼減率日檢測值。此舉再次刷新國內垃圾發電行業信息公開的新標桿,不僅主動公開,還將公開時限壓縮到每日。值得一提的是,在此之前,這家企業在國內已達到兩個“率先”,即率先推動采用歐盟2000標準建設垃圾發電項目,率先推行各排放數據與項目當地環保部門在線聯網。
公開,既是出于領先的自信,也是出于守法的自覺。
去年1月1日實施的《企業事業單位環境信息公開辦法》對重點排污單位環境信息公開和更新時限都做了強制性規定。盡管公開已是社會共識,但人為的秘而不宣、遮遮掩掩、“打太極”也仍不鮮見。對“揭短者”惱羞成怒,對“唱贊歌者”笑臉相迎,時下一些企業這種選擇性失明的做法,已經成為慣性。
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說到底,企業不公開環境信息,多是心虛。如果沒有污染或是污染很輕,想必企業是愿意攤開來講的。而企業之所以拿“不愿說”、“不能說”等當借口不公開環境信息,很可能是躲避監管、逃避責任,怕公眾看到其不可告人的秘密而引起公憤,而這個秘密就是損害公眾利益、破壞生態環境的違法排污。
還有些企業,則是“能不說,就不說;說半句,留半句”,折射出其“主動”非真心。態度看似熱情了、行動看似積極了,實質上卻敷衍了事,甚至干脆走形式、走過場。偏偏這只能算是一種“軟性違規”,說他錯也沒大錯,卻難以一一規范,更難以具體問責。
實際上,在當前這樣一個人人都有麥克風、處處可見“隨手拍”的時代,一味想著“捂蓋子”,最終只能“捅婁子”。反過來,說了,才能亮明態度,贏得糾錯時間。聰明的企業家明白,企業既是信息公開的主體,更是直接的受益者。公開就像照鏡子,能通過別人看到自身存在的問題,能檢驗企業管理者的能力水平,也是與公眾實現良好互動的最佳渠道。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企業主動公開環境信息,可以及時回應社會關切、消除公眾疑慮,對于樹立企業良好的社會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正如光大國際行政總裁陳小平所說,所謂行業領軍企業,不單是規模上的領軍,更重要的是在環境與責任承擔上的領先。公開是理念、是導向。企業主動公開環境信息,于己、于人、于社會都有益。
坦蕩蕩的態度,才更能為企業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