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11月1日,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自2014年12月12日通水以來,共向華北地區調水107億立方米。
工程自正式通水以來,水源地丹江口庫區始終保持在二類以上水質,南水北送京、津、冀、豫4省市,惠及的人口超過6000萬,社會、經濟、生態等綜合效益十分明顯。
“好水”背后,凝聚了十堰人太多付出。記者了解到,為了保一庫清水北送,湖北省十堰市清理網箱16萬多只;1516個村莊開展環境綜合整治,清理危廢6萬多噸,投入18億元整治不達標河流。
凈里子,穿綠衣
據了解,十堰共有168145只網箱,重點涉及丹江口市、武當山特區、鄖陽區三地。為保一庫清水永續北送,十堰按照屬地管理、依法取締、試點先行、區域推進的原則,以沿庫相關縣(市、區)政府為責任主體,依法推進清除網箱養魚設施工作,先行對丹江口大壩核心區可視范圍內網箱進行拆解,再向其他區域推進。
為扎實開展網箱養殖清理工作,丹江口市、武當山特區、鄖陽區均成立了網箱清理工作指揮部,并多次召開網箱清理專題會,出臺網箱清理工作方案,制定網箱清理獎補標準,嚴格落實包政策宣傳、包思想動員、包指標認定、包矛盾化解、包補償兌現“五包”責任制。
目前,十堰已累計清理網箱167734只,完成清理率達99.76%。網箱清理工作已接近尾聲,計劃今年內全部清理完畢。
十堰改善水環境不僅“凈里子”,還要“穿綠衣”。
記者在丹江口市浪河鎮土門溝村看到,每戶人家門口放著干濕分類垃圾桶,每數戶人家中心地帶集中放著一個垃圾中轉箱,村莊下游建有一個污水處理設施正在通水試運行……
現如今,這種“標配”在十堰市各縣(市、區)幾乎隨處可見。
為控制農村面源污染,2015年以來,十堰先后安排5批資金用于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其中投入中央專項資金9億多元,涉及1291個村,整治內容包括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農村生活垃圾處理、非規模化畜禽養殖、飲用水源保護等。
兩年來,十堰以整縣推進方式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累計添置垃圾桶289847個、垃圾中轉箱9815個、垃圾收集清運車輛2200個;建設各種污水處理設施8031個,鋪設污水收集管網1724公里,建設水肥一體化公廁369個。
為便于污水處理設施后期運行維護,各縣(市、區)因地制宜選擇1~2種工藝作為主要工藝,并大力推行建設運營一體化。
除隱患,保障水質安全
整治水環境,消除隱患同樣重要。
1982年~1992年,東風公司按照當時國家要求,將十堰地區約5000個含多氯聯苯的電容器分4個填埋區進行了集中地下封存和填埋。個別填埋區距丹江口水庫的直線距離不足10公里,若不及時安全處理,將成為深埋于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的地下安全隱患。
十堰歷時5年,將4個填埋區4895個含多氯聯苯的電容器及粘染物,累計1725.5噸危險廢物,全部安全跨省轉移處置。這是我國迄今為止處置含多氯聯苯危險廢物的最大項目,整個過程零污染、零事故、零投訴。
2014年3月,竹溪縣西關街改造。知情者反映,原減振器廠地下埋有劇毒化學品——氰化鉀。所埋氰化鉀是原減振器廠產品化驗的主要試劑之一,后來工廠的化驗工藝改變,剩余的氰化鉀被埋于廠區內地下保存。
上世紀90年代,這家工廠倒閉,人員變動,埋藏氰化鉀的地點鮮有人知。十堰市環保局歷經3天3夜,最終將7.9噸氰化物、鉻化合物以及粘染土壤等危險廢物,全部安全跨市轉移至湖北匯楚有限公司予以安全處置。
近5年來,十堰累計處置6萬多噸危險廢物安全無事故。
河長治水有成效
記者在位于張灣區黃龍鎮的大型人工快滲工程現場看到,數個人工快滲池正在曝氣作業,噴出的水花猶如一道道優美的噴泉。
據了解,這項工程采取高密度沉淀+人工快滲工藝,占地約50畝,總投資約4000萬元,日處理尾水4萬噸,是犟河治理的又一道“守門員”工程。
監測數據顯示,犟河水質去年在十堰率先達標,比環境保護部下達的考核目標整整提前了四年。
這是十堰實施“河長制”并取得成效的縮影。
2011年,在匯入丹江口庫區的12條河流中,十堰市有神定河、泗河、劍河、犟河、官山河5條河流水質不達標。
這5條不達標河總水量雖不到庫區水量的1%,十堰卻付出100%的努力,確保一江清水入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