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時期以來,被譽為“高原明珠”的滇池由于受到污染,成為昆明乃至云南的一塊“硬傷”。如今,滇池治理成效逐步顯現,“硬傷”逐漸好轉。2017年1-9月,滇池全湖水質類別為Ⅴ類。
滇池,昆明的母親湖,素有“高原明珠”的美稱,是中國第六大淡水湖,面積330平方公里,湖容15.7億立方米。上世紀80年代以來,滇池受到嚴重污染,成為我國污染最嚴重的湖泊之一。
黨中央、國務院和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滇池治理工作,連續4個“五年規劃”將滇池納入國家重點流域治理規劃和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治理之首。2015年初,習近平總書記在云南考察時提出“爭當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的殷切希望,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云南發展的重要定位,也是國家賦予云南的重要使命。滇池治理,無疑是云南建設生態文明排頭兵過程中無法回避的課題。
多年來,昆明始終把滇池保護治理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首要任務和“一把手”工程,舉全市之力全面實施“環湖截污和交通、外流域引水及節水、入湖河道整治、農業農村面源治理、生態修復與建設、生態清淤”六大治理工程。金線鲃重現水體,海菜花綻放湖畔,曾在我國絕跡的彩鹮重現濕地......隨著滇池治理力度的不斷加大,滇池水質和生態環境逐漸變好。
水質逐漸變好,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滇池治理“六大工程”的落地運轉。僅2016年,昆明總計實施滇池保護治理項目60個,完成投資33.15億元人民幣;2017年項目達到100個,截至目前已有7個項目完成建設,73個項目正在實施,20個項目正在開展前期工作,共完成投資21.68億元人民幣。
昆明市滇池管理局副局長吳朝陽介紹,經過“九五”以來20年的不懈努力,滇池治理成效逐步顯現,滇池水質趨穩向好,流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從“十二五”以來滇池水質變化趨勢來看,2017年1-9月滇池全湖水質與“十二五”初期(2011年)比較,滇池全湖水質由劣Ⅴ類好轉為Ⅴ類,綜合營養狀態指數下降4.8%。此外,35條主要入湖河道也在持續改善。“滇池藍藻水華發生程度由重度逐步向中度和輕度過渡,今年1至9月滇池外海水域共發生藍藻中度和重度富集16天,比2016年同期減少5天。”
“治理滇池,入湖河道整治是關鍵。”昆明市滇池管理局河道處處長吳靜然說,今年中央《關于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印發后,昆明市在全省范圍內率先制定、出臺了《昆明市全面深化河長制工作實施方案》,細化全市河長制工作的目標任務。“截至目前,36位市級河長、349位縣級河長均對責任河道及區域進行了巡查。”吳靜然說,今年,昆明全面推行河長制、滇池流域河道生態補償機制,實行集鎮、村莊污水處理設施運營市場化運作、專業化管理,應用生物技術開展滇池外海局部水域降磷控藻試驗,持續推進滇池治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隨著“河長制”的不斷推進和深入,今年8月,昆明市唯一一條黑臭水體河道——海河通過后期評估,從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環境保護部重點掛牌督辦的全國205個城市黑臭水體名單中“除名”,成了全國首條被銷號的黑臭水體。
此外,云南省水利建設史上投資規模最大的單項水利工程牛欄江—滇池補水工程自2013年12月29日運行以來,連續3年持續向滇池補入Ⅲ類以上生態水共計18.98億立方米。“近年來,通過向滇池補充穩定優質的水源,配合已經實施的環湖截污、入湖河道整治等綜合治理措施,滇池水體污染指數明顯下降,水體透明度上升,滇池水環境得到明顯改善,生態補水成效顯著。”吳朝陽說,2015年11月,滇池治理首次通過環保部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專項規劃考核;2016年,滇池部分區域水質由劣V類轉為V類,其中,草海有3個月達到IV類,外海有1個月達到IV類;2017年1—9月,滇池全湖水質告別劣Ⅴ類,穩定在Ⅴ類,為近20年來最好狀態。
昆明市滇池管理局局長尹家屏也表示,2016年至2020年是滇池治理全面提速新階段,也是實施精細化治理的關鍵時期。“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尹家屏說,滇池管理局將以十九大精神為指導,把滇池保護治理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著力點和突破口,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打好滇池保護治理“三年攻堅戰”,推動滇池保護治理取得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