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冬季的到來,四川省成都市政協近日召開“科學防治霧霾 提升大氣環境質量”專題協商會,邀請環保領域專家學者、政協委員對重污染天氣問診把脈、建言獻策。
先天畸形也有后天不足
“四川盆地的地形和氣象條件在空氣質量保障方面不占優勢,成霾的氣象門檻相對較低。”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賀克斌坦言,“四川的地貌特點是內陸盆地,地形相對閉塞,這樣的地形條件給成都污染治理帶來的麻煩更大。”
而不利的氣象條件是造成成都霧霾天氣的另一重要因素。“風、降水等氣象條件原本對空氣污染有稀釋和沖刷作用,有利于污染物的擴散。”成都市氣象局副局長羅泳平表示,“而成都市總體風速小,靜風頻率高,加之降水多集中在夏季,冬季霧日較多,大氣擴散能力較差。因此,在污染物排放量相當的情況下污染現象比別的地方更重。”
除了先天畸形,成都的“后天不足”也是大氣污染物積聚不散的原因。據悉,全市大氣污染呈現出城市揚塵、機動車尾氣、煤煙塵和工業復合型污染的特點,而其中不可忽視的,是機動車尾氣排放。
“成都作為特大中心城市,以機動車為代表的移動源排放量持續上升,全市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巨大。”成都市環保局局長王鋒君說道。
六大行動進展如何?
“大氣污染防治壓減燃煤、治污減排、控車減油、清潔降塵、綜合執法、科技治霾六大行動正在持續推進中……”王鋒君提到,“今年1月1日至9月27日,成都市優良天數176天,同比增加7天;PM10、PM2.5平均濃度分別為84、52微克/立方米,與去年同期相比,分別下降9.7%、8.9%。”
“監測數據顯示,2013年以來成都市環境空氣質量持續改善,PM10、PM2.5年均濃度持續下降。2013年~2016年,PM10年均濃度分別為150、123、108、105微克/立方米;PM2.5年均濃度分別為97、77、64、63微克/立方米,這得益于各部門之間的協同抗霾。”成都市副市長張正紅說道。
“六大行動中的科技治霾行動我是一直看重的,成都在這一塊兒做得很不錯。”賀克斌表示,“成都近些年注重加強與院校的合作、科技治霾項目的研發,陸續建成一批大氣科研重點實驗室,以求完成精細化源排放清單調查,提升全市空氣質量預測預報及評估數值模擬精準化。”
防治重污染天,從哪些方面入手?
王鋒君坦言,盡管近年來成都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仍面臨一些問題,例如,大氣環境容量與排放總量的矛盾突出,環境問題整改和防“反彈”任務艱巨等。如何解決這些問題?與會的各政協委員、專家學者與市級相關部門的主要負責人展開了熱烈討論。
“研究表明,70%~80%的機動車尾氣排放總量是由20%~30%的車輛貢獻的。比如,排放量較小的私家車不少都只是上下班用一下,而排放量較大的工程車輛卻因經營需求長時間運轉。”有參會人員表示,除了在實際的交通管理上需要對排放清單進行動態更新,進行基于交通熱點和排放熱點的路線疏導之外,也應鼓勵公眾少使用私家車,盡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或步行、共享單車等,這樣也減少了治理污染物的成本。
“成都應該加強重污染天氣成因分析、提升預報預警及應急防控能力。”“成都應不斷調整產業結構,從源頭防治霧霾。”專家委員們為改善成都大氣環境提出了很多建議。
下一步,成都將開展秋冬季大氣污染防治“防反彈”、秋季秸稈禁燒、“散亂污”整治、重污染天氣應對、燃煤鍋爐清零、揮發性有機物治理、移動源污染整治、水泥企業和磚瓦窯行業整治、工地揚塵整治、秋冬季專項督查十大行動,努力緩解秋冬季節大氣污染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