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人民的大水缸——密云水庫蓄水量近日突破20億立方米,這是自2000年3月23日以來最大蓄水量。
煙波浩渺、氣象萬千的密云水庫的背后,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有著不小的“功勞”。
自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通水以來,向北京、天津、河南、河北輸水逾100億立方米,5300多萬人受益。
滔滔漢江綠水,過巴山秦嶺,一路北上,潤澤京津。但涓涓甜水得來并不容易。
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即將迎來通水3周年之際,記者跟隨由國務院南水北調辦組織的中線水源保護和生態建設媒體采訪組,赴河南、湖北、陜西進行了深入采訪。
冬到渠首,漫江碧透
渠首,顧名思義,就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干渠的源頭。3年前,就是在這里,正式開閘放水。
記者在陶岔渠首樞紐工程看到,一泓清澈的丹江水流經3個閘口,一路進京津。
渠首所在縣就是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水域面積506平方公里,占丹江口水庫總面積的48.2%。
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源頭和核心水源區,淅川縣是如何保護一庫清水永續北送的?
丹江口水庫的水在通過引水閘時,先流到了飲渠。在飲渠,記者看到三三兩兩的環保打撈船正在水面作業。工作人員介紹說:“由于近期水位上漲,兩岸松針落入水中,他們正在水面打撈松針。”
淅川縣財政每年拿出2000萬元用于護水清漂支出。建立了護水清漂機制,成立了水上清漂隊伍,實現了對庫區水質常態化保護監管。
為了保有一庫清水,淅川縣在渠首陶岔建了環境監測應急中心,具備飲用水109項指標分析能力,并與國家、省環保部門自動監控系統聯網。
因為南水北調對水質的剛性要求,淅川縣先后關停380多家冶煉、化工等污染企業,掀起“綠色革命”。取締庫區水上餐飲船及養魚網箱,全面取締禁養區內415家養殖場。
此外,在各鄉鎮建立了完善的污水處理設施,持續開展水污染防治。在馬蹬鎮上游的淅川縣城區西側,一個占地近30畝、日處理能力達50噸的污泥處理廠正在運行。
馬蹬鎮有個遠近聞名的白鷺灘。以前,它叫白渡灘,是一個荒坡灘頭。如今,郁郁蔥蔥的叢林之上,成千上萬只白鷺漫天飛舞。白鷺灘,是水源區生態變化的縮影。
入庫河流,必須達標
最新監測數據表明,丹江口水庫水質穩定達到國家地表水Ⅱ類標準。
這一成績首先得益于國家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十二五”期間,國家累計安排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和“丹治”水土保持中央預算內資金56.5億元,及各類治污環保專項資金115.6億元,支持丹江口庫區及上游生態環境保護。
當然,更離不開地方政府的扎實工作。通過不懈努力,讓沿江、沿庫縣級以上城鎮污水和垃圾直排現象徹底改變,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水源涵養能力不斷加強,入庫泥沙進一步減少。
尤其是流經十堰轄區的神定河、泗河、犟河、劍河、官山河等5條曾經水質較差的入庫河流,水質已由Ⅴ類、劣Ⅴ類提高到Ⅲ~Ⅳ類,“黑、臭”面貌已明顯改觀,河邊成為群眾休閑娛樂場所。
在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區泗河流域馬家河段的河岸廣場,一群人正在打太極拳。
今年70歲的張大珍居住在泗河附近。她說:“現在河水變得干凈,人的心情也舒暢了。以前河周邊養豬養雞,臭味熏天。水質非常差,接觸過身上就會起紅疹子。現在,水變清了,有了鴨子和白鷺,還有來河邊釣魚的。”
十堰市南水北調辦副主任吳芳說:“神定河、泗河、犟河等有3.8億立方米的流量入丹江口水庫,不能放過每一類、每一個污染源。在上游,對農家樂安裝了一體化污水處理裝置,對畜禽養殖進行了清理,解決了面源污染;在中游進行了截污,把生活污水截到管網里進行處理后再排放,工業廢水必須達標排放,否則要入管網再處理;在下游,引入污水處理廠尾水水質凈化工程,讓污水凈化到Ⅲ類再排放。”
十堰市深港環保科技有限公司運營主管易杰介紹道:“居民生活污水經過污水處理廠處理后,進入公司水質凈化工程凈化后排入泗河。”
除了泗河,在神定河、犟河都建有水質凈化工程。但是,也會因地制宜采取不同舉措。比如,劍河流域對污水處理廠實施提標改造工程,把沿河生活污水全部截污進入武當山污水處理廠,一步到位處理成地表水Ⅳ類標準后排入劍河。再通過人工濕地,進一步凈化水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