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綠色發展,改善環境質量,補齊生態環境突出短板,必須以環境嚴格執法作為基礎和保障。通過嚴格執法,促使企業形成守法常態,為企業營造公平競爭的發展環境,為人民群眾營造優美宜居的生活環境。
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新形勢,對環境執法監管提出了新要求,必須因時而變、隨事而制。通過改革,創新執法理念,豐富執法手段,全面推進環境監管再上新臺階,泰興做出了示范,其經驗值得推廣借鑒。
創新執法理念,民標+國標。扭轉環境惡化趨勢、提高環境質量是中央的明確要求和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我國要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重要的制約因素是環境問題。必須從源頭上扭轉環境惡化趨勢,打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下決心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讓群眾在改善環境質量上有更多獲得感。環境質量改善是生態環境保護的根本目標,也是評判環境保護工作的最終標尺。
加強環境執法,要以民生改善為導向,把環境質量改善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結合起來,從“好”“差”兩頭著力,硬碰硬、實打實,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環境問題,讓人民群眾看得見、摸得著、能受益,真切感受到環境質量的改善。
豐富執法手段,談心式約談+誡勉式約談。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唯有如此,法律才能發揮治國重器的作用,全社會才能形成對法律的尊崇和敬畏。環保法要“長牙”,必須要嚴格執行。實踐也證明,新環保法實施以來,正是通過各級環保部門嚴格執法,各地政府部門和企業環境守法情況才開始發生積極的變化。讓企業形成守法常態,需要持續加大執法力度,全面落實環保法律法規,堅持“督政”與“督企”并舉、“嚴打違法”與“規范執法”并重,提高環境執法效能。
當然,執法也要講究方式方法,環境監管在剛性執法的同時,也不應少了柔性的一面。環境執法監管的目的不是為了關停企業,而是為了教育引導企業守法。處罰是手段,守法才是目的。執法監管必須與引導結合起來,讓企業守法、走上科學發展道路,這才是環境執法監管要實現的目標。因此,應該區分企業環境違法的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執法方式,剛柔并濟,促使企業自覺守法、主動守法,使執法產生更好的效果和作用。
突出執法重點,抓大+不放小。對環境執法而言,企業只有守法與違法之分,沒有規模大小之別,對重點企業、納稅大戶、上市公司要敢于亮劍、不搞例外。無論大公司還是小企業,對任何環境違法行為都應該“零容忍”,鐵腕治污,讓大企業傷不起,讓小企業杠不住。
然而,事情有輕重緩急,矛盾有主要和次要。針對企業的環境執法不應放小,但更要善于抓大,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大企業、上市公司具有較大影響力,往往是一個地區、一個行業的標桿,環境執法抓準了大企業、重污染企業,就會對其他企業產生重大的震懾作用。抓住大企業,有利于推動它們成為守法的領跑者,帶動全域企業守法,形成守法常態。
創新源自實踐,實踐推動創新。落實企業環保主體責任,從嚴查處環境違法行為,需要各級環保部門不斷在實踐中探索,在探索中創新,勇于改革,敢于突破,從而為推動綠色發展、改善環境質量積蓄強勁而持久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