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工作”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的關于“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任務之一。
對上海來說,劃好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是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舉措。然而,要把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的“任務書”細化為“路線圖”和“施工圖”并非一蹴而就,有諸多現實問題急需解決。若處理不好,可能導致紅線劃不準、劃不全、難落地。上海在紅線劃定過程中始終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認真思考、準確把握相關文件和規范,破解了一個又一個問題,確保生態保護紅線“劃得牢、守得住”。
陸海統籌、避免遺漏
根據要求,環保和發展改革部門牽頭負責劃定陸地生態紅線,海洋部門牽頭負責劃定海洋生態紅線,兩者之間的統籌拼接在國家層面進行。
然而,上海地處長江入海口,海洋與陸地原本就縱橫交錯,難以從技術方法上加以區分。若將陸地與海洋紅線劃定割裂開,那么劃定結果不僅會“重合”,而且可能因技術方法不同而導致“漏項”。在《劃定指南》中,明確規定國家級水產種植資源保護區的核心區必須納入紅線,而《海洋生態紅線劃定技術指南》中沒有此硬性規定。若陸、海紅線劃定各自為政,則這一類型的保護地很可能在海洋紅線劃定方案中被遺漏。
為確保陸地與海洋紅線能夠無縫銜接,上海在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時遵循了“陸海統籌”的原則。由環保、發展改革部門和海洋部門共同
組成工作團隊,開展生態保護紅線的劃定工作,劃定結果采用“并集法”,將陸、海兩種技術規范指導下形成的劃定結果進行合并。采用“并集法”避免了陸地與海洋紅線的面積交叉重疊,又可以對陸、海紅線劃定結果進行互驗、避免遺漏。
應劃盡劃、全面保護
生態保護紅線是在自然生態空間里劃定,因此,梳理出自然生態空間的范圍是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的基礎。
上海作為特大型城市,其生態系統具有特殊性,廣大市民有親近自然、體驗自然的游憩需求。因此,大量具有生態價值和服務功能的區域(如城市公園、片林綠帶、郊野公園等)建在城市空間和農業空間內。同時,上海位于長江河口地區,自然稟賦較好、空間異質性強、生物多樣性高的區域集中在河口灘涂。
為此,上海市在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的過程中,將規劃國土部門也作為紅線劃定的牽頭部門,并按照“多規合一”的原則,同《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40)》相銜接。位于城鎮、農業空間中的城市公園、郊野公園等生態服務用地納入生態空間進行管控。位于河口灘涂濕地的區域,根據重要性和敏感性評價結果,按照“應劃盡劃、全面保護”的原則,全部納入生態保護紅線。
通過科學劃定,不僅明確了城鎮、農業和生態等三大國土空間的范圍,而且保證了紅線劃定的結果“不越位、不錯位、不缺位”。
同步“體檢”、摸清“家底”
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是基礎、嚴守是關鍵,要確保生態保護紅線守得牢,在劃定過程中就應同地方政府充分溝通。不僅把紅線區域落在圖上,而且要落到具體地塊上。
因此,上海在生態保護紅線劃定的過程中,依托測繪部門的國情地理信息系統平臺中,對各紅線板塊的現狀進行同步“體檢”,梳理出紅線區域內目前存在的各類“病癥”。
在摸清“家底”的基礎上,由相關主管部門和地方政府牽頭,對發現的各類問題,制定整改方案、對癥下藥。對確屬生態空間范圍內但與主體功能不符的設施,按照“生態優先”的原則,制定逐步清拆、遷出的整改方案。
目前,上海市已完成生態保護紅線的方案編制并通過專家論證,并按照有關程序和要求進行修訂和審議。
方案內容充分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維持、水源涵養等生態效應,涵蓋了長江口重要生物棲息地和本地現存全部保護物種(以長江河口濕地為突出代表)以及全部城市集中式水源地,有效保護了2500萬人口的水源安全,有力保障了城市生命線。
對于今后的嚴守制度,上海已明確將參照“河長制”,把全市生態保護紅線范圍內具體區塊逐一分解落實到相關區政府、委辦局,進一步敲實紅線區塊的屬地責任,為嚴守長江口重要區域把好生態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