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江蘇省太湖辦通報了十年來的太湖治理情況。江蘇省太湖辦相關負責人稱,治理十年,太湖水質由Ⅴ類改善為Ⅳ類,富營養化從中度改善為輕度,連續十年安全度夏。
水質由Ⅴ類改善為Ⅳ類,流域水質持續改善
江蘇宜興是2007年太湖藍藻暴發最為嚴重的地方之一,烏溪港是太湖15條入湖河道之一,蓮花蕩農場則是這條河流的上游水源地,南面蓮花蕩、東面虞墅蕩兩支水流在農場交匯后匯入烏溪港,最終流入太湖。
11月28日,記者在宜興市丁蜀鎮東南部的蓮花蕩農場看到,農場三面環水,清清的河流穿田而過,500畝的有機水稻田剛剛收割完畢,300畝生態景觀林郁郁蔥蔥。當地干部稱,幾年前,這里因畜禽養殖、圍網養殖等造成河水污染,成為整治對象。近5年來,農場實施了多輪環境綜合整治,成為農業部的尾水處理與循環利用工程示范點,烏溪港入湖河道水質從2010年的劣Ⅴ類躍升至2016年的Ⅲ類,1000畝核心區實現面源污染零排放。
污染在水里,根子在岸上。據介紹,截至目前,江蘇省實行淘汰落后產能和化解過剩產能計劃,開展化工、電鍍、印染等行業專項整治,累計關閉重污染企業5300余家。建設污水管網2.5萬公里,污水處理總能力達848萬噸每日,是2007年的2.6倍。農村治污設施取得長足進步,城市污水處理率達95.3%。加強農業面源治理,關停或整治畜禽養殖場6200多家、拆除網圍養殖44萬畝。實施生態修復,封育造林、恢復濕地73萬畝,完成第一輪湖體清淤任務3700多萬立方米。
江蘇省太湖辦主任朱鐵軍介紹,2007年以來,江蘇全面落實國家總體方案和省里的實施方案,堅持鐵腕治污、科學治太,統籌推進應急防控與長效治理。
監測表明,目前太湖水質由2007年的Ⅴ類改善為Ⅳ類,富營養化程度從中度改善為輕度。今年1—10月,湖體綜合營養狀態指數較2007年下降5.4,考核指標高錳酸鹽、氨氮、總磷、總氮分別下降13.3%、84.6%、23.8%、38.4%,全部提升1—2個等級,除總磷外,其它3個指標均已達到國家總體方案2020年目標。15條主要入湖河流連續5年消除Ⅴ類和劣Ⅴ類,流域重點斷面水質達標率逐年提升。
江蘇省太湖辦副主任錢江介紹,流域水質持續改善、生態持續好轉,順利完成了國家總體方案階段性任務,連續十年實現了“確保飲用水安全、確保不發生大面積湖泛”的治太目標。
隱患仍未根除,今年藍藻發生強度達近十年來最大
雖然這十年太湖治理成績明顯,但記者今年5月在太湖沿岸采訪時發現,某些地方的湖面上,藍藻鋪了厚厚一層,藻情著實讓人捏了把汗。
據江蘇省太湖辦公布的數據:1—10月份,太湖流域水質總體改善,個別指標有所波動。湖體平均水質為Ⅳ類,綜合營養狀態指數56.9,同比上升2.8,繼續處于輕富營養狀態。江蘇省太湖辦相關負責人稱,今年藍藻發生強度達到近十年來最大。
對此,朱鐵軍分析認為,一是太湖“藻型生境”尚未根本改變。氮磷是引起湖泊富營養化和藍藻水華暴發的根本原因,國際上一般認為,總磷超過0.02毫克每升、總氮超過0.2毫克每升,就能滿足藍藻生長需求,即藻型生境條件。目前,太湖總磷、總氮濃度分別是此限值的3倍和10倍。二是適宜的氣象條件直接誘發藍藻大面積聚集。今年以來,太湖地區平均氣溫同比提高0.3攝氏度,較常年高1.4攝氏度,為2008年以來同期最高,日照時長同比增加7.2%,氣象條件有利于藍藻大量生長和聚集。
對此,江蘇省環保廳副廳長陳志鵬直言,對照國家和江蘇省確定的治太目標,太湖總磷指標與Ⅲ類要求差距還比較大,今年1—10月,湖體總磷同比還上升了13.2%;主要入湖河流中,僅有5條達到年度污染物排放濃度控制要求。
太湖治理進入瓶頸期,治湖要堅持系統思維
太湖治理十年,但目前還不到樂觀的時候。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秦伯強說,太湖水質好轉的趨勢在減緩,個別年份還有波動,不能松懈。
趨勢減緩的原因在于,太湖治理已進入瓶頸期。秦伯強分析,太湖流域是我國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人口和產業容量仍在增長,仍處于工業化進程中,產業結構調整是個長期過程,排污總量還是遠大于環境容量,太湖承受的水環境壓力仍在增大。
朱鐵軍也認為,今年的水質藻情,再次說明了治太的長期性、復雜性和艱巨性,“我們不能僅以藍藻出現與否及其強度波動來評價治太效果,而是要以促進太湖水質進一步改善為核心,堅持不懈地抓好規劃、落實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