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工作人員正在介紹鋪設了透水磚的千佛山南路11號院。 王學鵬攝
中國環境報記者周雁凌 季英德 王學鵬
泉城濟南,最著名的景觀當屬那些大大小小的泉了。
而每年春季,受干旱影響,濟南地下水位會大幅下降,眾多泉水出現停噴或噴涌無力現象,時刻繃緊著每一位泉城市民的神經。除了節水保泉、增加補源,還有沒有更好的舉措?
投資79億元,打造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用水時“放水”的海綿城市,成了濟南市保護和恢復泉城特色的又一重要途徑。
入選首批國家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以來,濟南市按照“滲、滯、蓄、凈、用、排”的海綿城市功能要求,積極創新融資方式,推廣PPP模式,計劃總投資79.26億元,以試點區域建設為契機,統籌實施城市水、園林綠地、道路交通、建筑小區等系統建設,構建山、泉、湖、河、城相融合的城市水生態系統。
缺水泉城能否不再喊渴?
素有泉城美譽的濟南市,南倚泰山,北傍黃河,山在城中,湖在鬧市,泉在房前屋后。穿行于濟南市區,但見群泉涌動,潤澤萬家,湖光山色,美不勝收。金代大詩人元好問曾發出“羨煞濟南山水好,幾時真做濟南人”的感嘆。
然而,誰能想到,濟南卻是一個典型的資源型缺水城市。濟南城區屬于北方坡地與平原構成的復合型城市,典型的季風性氣候,年降水量只有600毫米~700毫米,人均水資源只占全國人均水平的1/7。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濟南城市規模不斷擴張,1949年~2011年這62年間,城區面積擴大了約10倍,路面硬化面積也在加大,導致降水時容易出現“馬路行洪”現象。根據已完成的中心城防洪、排水防澇能力風險評估,目前城區易澇點達93個,內澇高風險區為79平方公里,63%管線不滿足兩年一遇的標準,治理城區內澇迫在眉睫。
此外,由于城市規模快速擴張,泉域補給區硬化面積增加,使得降雨入滲條件變化,減少了泉域地下水的降雨入滲補給量,保持泉水持續噴涌的壓力變大,甚至群泉會再次面臨停噴的危險。
如何有效解決城區內澇問題保持泉水持續噴涌?由財政部、住建部、水利部聯合開展的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作為濟南保護和恢復泉城特色、修復城市水生態提供了良好機遇。2015年4月,濟南從全國34個城市中脫穎而出,成功躋身國家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
“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水‘釋放’并加以利用。通過將自然途徑與人工措施相結合,在確保城市排水防澇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實現雨水在城市區域積存、滲透和凈化,提高雨水資源化水平。”
采訪時,有關專家向記者介紹,從自然地理條件來看,濟南“地上海綿體”地質和“地下天然水庫”如同“地下水銀行”,具備良好的“蓄水、滲水、凈水、釋水”條件,適合開展海綿城市建設。
逾79億建設資金怎樣籌集?
“到2020年,市區內年徑流總量控制率達到70%、對應控制設計降雨量為23.2毫米,年均控制徑流總量為951萬立方米;有效緩解城市洪澇災害、泉水利用不足、雨污水混流三大問題,實現雨水資源化、泉水資源化、污水資源化,提高城市防洪排澇減災能力……”這是濟南市海綿城市建設的目標。
為加快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濟南市成立了專門的組織領導機構,選定大明湖興隆片區作為試點,科學規劃和統籌實施城市水、園林綠地、道路交通、建筑小區等系統建設,為全面鋪開海綿城市建設積累經驗。
“選擇大明湖興隆片區作為試點,是因為這個區域南依群山,北靠泉群,為坡地和平原結合地形,其用地構成和新老城區結合具有典型性,堪稱‘微縮版的濟南市’。”濟南市市政公用事業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個區域地處強滲漏帶,是重要泉水補給區,區域內水安全、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水文化問題十分突出,具有代表性。開展海綿城市改造,可以對全市和周邊城市起到示范帶動作用。
按照規劃,大明湖興隆片區試點區域共安排43個大項、137個子項,總投資79.26億元。巨額的建設資金從何而來?可以采用哪些投融資方式?
據了解,從項目投資來源看,濟南市海綿城市建設資金涉及多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