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部近日發布《排污許可管理辦法(試行)》(環境保護部令第48號,以下簡稱《管理辦法》)。環境保護部有關負責人就《管理辦法》的立法思路、主要內容和實施重點等內容回答了記者提問。
改變“保姆式”環境管理模式,進一步提高可操作性
中國環境報:近日環境保護部發布《管理辦法》,請介紹一下編制的背景和編制依據是什么。
答:從20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我國各地陸續試點實施排污許可證制度。截至目前,共有28個省(區、市)出臺了排污許可管理相關地方法規、規章或規范性文件,共向約24萬家排污單位發放了排污許可證,積累了大量實踐和管理經驗,但也暴露出不少問題。比如,排污許可制的基礎核心地位不突出,多項環境管理制度交叉、重復,污染源“數出多門”“多頭管理”;依證監管力度不足,處罰結果不能形成震懾;排污單位污染治理責任落實不到位,缺乏履行環境保護責任的主動性等。
從“十三五”開始,我國無論是在法律層面還是政策層面,均全力推動排污許可制度改革。
從法律層面看,我國2017年修訂的《水污染防治法》、2014年修訂的《環境保護法》、2015年修訂的《大氣污染防治法》等均進一步明確提出實行排污許可管理制度,并較原法有了更為具體的規定和更為嚴厲的處罰。
從政策層面看,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均提出要完善污染物排放許可制。其中,《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要求,完善污染物排放許可制,實行企事業單位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要求,完善污染物排放許可證制度,禁止無證排污和超標準、超總量排污;《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要求,完善污染物排放許可制,盡快在全國范圍建立統一公平、覆蓋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事業排放許可制,依法核發排污許可證,排污者必須持證排污,禁止無證排污或不按許可證規定排污;《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要求,改革環境治理基礎制度,建立覆蓋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事業單位排放許可制。
2016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印發控制污染物排放許可制實施方案的通知》(國辦發〔2016〕81號,以下簡稱《實施方案》),表明我國的排污許可制度改革正式啟動。為落實《實施方案》,環境保護部于2016年12月發布《排污許可證管理暫行規定》(以下簡稱《暫行規定》)。《暫行規定》的實施對規范排污許可制度改革和排污許可證的核發工作起到積極作用。但《暫行規定》只是文件而不是部門規章,為進一步夯實法律基礎,環境保護部在《暫行規定》的基礎上,認真總結了火電、造紙行業先行先試的成功經驗,制定并發布了《管理辦法》。
中國環境報:《管理辦法》編制的原則是什么?
答:在《管理辦法》編制全過程中,主要遵循以下幾點原則。
一是依法依規制定。《管理辦法》在《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的框架下,依法規定排污許可的管理對象,明確和細化了排污單位應持證排污和環保部門應依證監管的法律要求,對排污單位承諾制、信息公開、自行監測、臺賬記錄和執行報告等要求做出了具體規定。
二是落實改革要求。《管理辦法》全面落實《實施方案》提出的排污許可制度實施的各項要求,體現在規范有序發放排污許可證、落實企事業單位主體責任、加強監督管理并強化信息公開和社會監督、建立覆蓋所有固定污染源的排污許可制度等方面。
三是政策平穩延續。《管理辦法》是環境保護部已發布《暫行規定》內容的進一步細化和強化。同時,根據部門規章的立法權限,結合火電、造紙行業排污許可制實施中的成功經驗和問題,對排污許可證申請、核發、執行、監管全過程的相關規定進行完善,并進一步提高可操作性。
四是突出各方責任。《管理辦法》注重強化排污單位污染治理主體責任,要求排污單位必須持證排污,無證不得排污,并通過建立企業承諾、自行監測、臺賬記錄、執行報告、信息公開等制度,進一步落實持證排污單位污染治理主體責任。改變“保姆式”環境管理模式,建立企業自我監測、自我管理、自主記錄和申報,環保部門依規核發、按證監管的法律制度框架。
規定排污許可證核發程序,提出排污許可技術支撐體系
中國環境報:《管理辦法》的主要內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