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們都不敢朝這邊走,必須要走這條路的時候,是捂著鼻子跑過去。現在可以晚上到江邊來看看,玩玩,轉轉,環境好了。” 家住江蘇省南京市棲霞區北十里長溝西支附近的陸女士說。
讓北十里長溝西支流域水質逐漸消除黑臭的正是江蘇省不斷推廣的水環境區域“雙向補償”制度,通過獎優罰劣的經濟舉措,壓實主體責任,倒逼區域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近年來,江蘇省環境治理用活經濟杠桿,不斷完善獎懲分明的環境經濟政策,形成了與排污總量掛鉤的財政收費制度、與保護績效掛鉤的生態補償制度、與損害責任掛鉤的生態賠償制度、與環境行為掛鉤的信用評價制度等,通過綜合運用財稅、信貸、保險等經濟杠桿,環境治理的內在動力逐漸顯現。
推行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環境資源“明碼標價”有償使用
創新環境經濟政策,運用經濟手段促進市場主體開展污染治理,是環境保護新路徑,往往可以達到事半功倍之效。如推行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通過“買”和“賣”,轉變環境資源無償使用的觀點,樹立環境資源的價值觀念。
“二氧化硫排污指標,起拍價4480元/噸,請出價……”2013年10月,江蘇首場排污權競拍在蘇州市環境能源交易中心“開鑼”,這也是江蘇省首次在有形的環境能源交易市場進行的排污權交易。買方為江蘇電力發展股份有限公司金湖項目,賣方為上海華電電力發展有限公司望亭發電廠,成交單價4480元/噸。
在江蘇,企業要排污,必須先獲得排污許可;要擴大生產規模、產生新的廢水廢氣排放,那就必須從別人手里購買排放權。
排污有成本,治污有回報。按照江蘇省規定,排污單位對有效期內的排污權有使用、轉讓、租賃、抵押等權利。如果企業排污指標有富余,則可以通過轉讓等方式獲得經濟利益。
排污權與排污許可制度在江蘇實現“無縫對接”,得益于江蘇省2008年開始探索實施的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
2008年,江蘇率先在太湖流域試點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指標有償使用和交易。2015年,江蘇出臺《關于進一步完善排污權有償使用與交易收費問題的通知》,試點范圍從太湖流域延伸到全省。
交易范圍擴展到了全省,交易內容也不再限于水污染排放指標,而是納入了大氣污染排污指標等。2017年,江蘇首次舉辦省級排污權交易活動,這次的交易內容包括二氧化硫指標和氮氧化物指標。通過競拍和協議轉讓方式向4家企業出讓二氧化硫總量指標447噸、氮氧化物總量指標691噸,出讓費用共計964.5萬元。
2017年,江蘇省還出臺《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管理暫行辦法》,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管理制度的頂層設計進一步完善。排污權交易在江蘇各地全面“開花結果”。全省1068個新、改、擴建項目通過排污權交易獲得排污權,總費用13045萬元。發放排污權抵押貸款3筆,總貸款額10772萬元。
“一處失信、處處受限”, 環保失信聯合懲戒倒逼企業守法自律
企業環保做得好不好,不僅關系到自身社會形象,還可能影響企業生產成本、銀行貸款、財政補貼等多項經濟利益,環保信用評價因此在江蘇具有了更大的威懾力。
走進位于南通市港閘區的時瑞塑膠制品有限公司,這里并沒有傳統樹脂基復合材料難聞的氣味。“公司投入近百萬元,配套建設了先進的廢氣收集處理裝置,并制定了管理制度予以落實。”企業負責人陳寧軍說,公司下決心整治廢氣排放,是因為“吃過苦頭”。
2001年,江蘇省開始探索企業環境行為信息公開制度,用綠、藍、黃、紅、黑五色標識企業環境行為,并定期公示,接受社會監督。
為發揮價格杠桿對高污染行業的抑制作用,2015年12月,江蘇省物價局、環保廳聯合下發通知,從2016年1月1日起,根據環保信用評價等級試行差別電價,對紅色、黑色的部分高污染企業,用電價格在現行價格基礎上每千瓦時分別加價0.05元和0.1元。2016年2月,江蘇省又根據信用評價等級執行了污水處理收費的差別化政策。
在2015年度企業環境信用評級中,時瑞塑膠制品有限公司被評定為“紅色企業”。這就意味著,企業電費每度要增加0.05元,污水處理費每噸要增加0.6元。
“不要小看多出來的幾分幾毛錢。”南通市環保局法規處處長劉華軍幫企業算了一筆賬,“污水處理費以1個月排水量1萬噸計,每月要多交6000多元,電費就更多了。”
痛定思痛,企業著手環保改造,并成功通過驗收,成為2016年度“藍色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