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是“三九”第一天,早上9點,河北省滄州市氣溫剛回升到零下6攝氏度。
走進位于東光縣的唐山三友集團東光漿粕有限公司,“2+26”城市大氣污染強化督查第二十輪第七督查組組長蔡建龍和隊員蔣聯嘉駐足觀察煙囪煙氣,默契地交換了眼神,隨即直奔在線監測室。查看實時排放情況,翻閱歷史記錄,他倆心里更有了底。穿著單薄冬衣的小蔣隨即帶領滄州市環境監測站的監測人員,一起爬上45米高的煙囪取樣檢測。
記者拿起相機仰拍,小蔣一行在鏡頭里變成了小黑點。拍幾張照片的工夫,手凍得發僵,而小蔣他們20多分鐘后才回到地面。
功夫沒有白費,在當日環保部的通報中,他們的“業績”被表述為這樣的文字:“監測人員對河北省滄州市東光縣唐山三友集團東光漿粕有限責任公司鍋爐煙氣連續監測結果顯示,氮氧化物排放濃度(三次)分別超標54.32%、90.92%和82.66%。”
這只是已持續近10個月的“2+26”城市大氣污染強化督查中的一幕。這個冬季,“2+26”城市重污染天數明顯下降,藍天日漸增多,強化督查功不可沒。
5600人開展為期一年的異地督查,是環保史上“最大規模行動”
一年之前,即2017年開年,霧霾頻仍。數據顯示,1月份338個地級以上城市PM2.5月均濃度同比上升14%以上,石家莊高達226微克/立方米;2月份京津冀13城市PM2.5濃度更是同比上升55.9%!
藍天減少,雖有不利氣象條件的因素,但最根本原因還在于污染排放量巨大、非法排污猖獗。嚴峻的形勢下,環保部緊急啟動第一季度空氣質量專項督查,空氣質量惡化勢頭得到一定遏制。但保持環保高壓,靠地方的監管力量遠遠不夠,還得想辦法。
2017年4月5日,環保部宣布,從全國抽調5600名環境執法人員,對京津冀大氣污染傳輸通道“2+26”城市,開展為期一年不間斷的大氣污染防治強化督查。這是我國環境保護歷史上,國家層面直接組織的最大規模行動。5600人、為期一年等字眼,超出了人們對環保執法力度的想象。一場環保風暴,席卷28個城市。
異地執法,情況不熟悉,如何督查才有針對性?現場督查,怎么才能發現問題?從查到問題到交辦給地方,效率如何?記者一連串的問題,在跟隨督查組工作的過程中,都找到了答案。
派駐河南省安陽市督查組組長劉格平告訴記者,督查安排每8人一組,每組負責一個地市,每兩周進行輪換。為保證工作連續性,每次輪換時由前一組的4名同志與后一組的4名同志共同工作一周,交接情況,傳授經驗。通過這種壓茬式“傳、幫、帶”的工作方式,強化督查持續保持著高效、高壓。
1月8日,滄州天空湛藍,陽光閃耀。文廟小區供熱泵站內,原有小鍋爐已拆除完畢。記者還在聽街道辦事處負責人的介紹,一眨眼,督查組組長蔡建龍就不見了,記者連忙追出去。蔡建龍指著前面的暖氣管線說:“看管道的走向,有沒有缺的地方,如果有,說明可能還有其他熱源。督查就得根據現場情況,從蛛絲馬跡看問題。”不僅是蔡建龍,每個督查組的隊員都是環境監察的業務高手,不僅要發現問題,還得讓被督查對象心服口服,大家都有自己的高招。
按照環保部的部署,督查的重點內容包括固定污染源環保設施運行及達標排放情況,“高架源”自動監測設施安裝、聯網及運行情況,“散亂污”企業排查、取締情況,錯峰生產企業停產、限產措施執行情況等。督查有隨機性,但并不盲目,由衛星反演出的熱點網格、各地夜間用電的詳細情況不斷傳到督查一線,成為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山東德州此輪督查組組長賈尚民說:“督查就是要發現當地日常管理中的真空地帶,被忽略的問題。”
1月9日,滄州市南皮縣302國道正港路南側,一小堆未苫蓋的散煤吸引了蔡建龍的注意。散煤后面的簡易廠房里,藏著一家無手續、無治理設施的小鑄造加工點。隨后,督查組又在廠房后發現了堆積如山的黃沙,同樣沒有苫蓋,而不遠處,一大堆混凝土攪拌站的石灰廢料,被六七級大風卷起漫天塵埃,揚塵面積足足有六七個足球場大。督查組要求劉八里鄉政府立即處理到位。
根據環保部的冬防方案,“2+26”城市10蒸噸以下的小鍋爐都在淘汰之列。在德州的山東奧爾通化工有限公司,督查組副組長陶英烈和隊友發現一臺正在運行的6蒸噸鍋爐。企業拿出好幾份蓋著公章的文件,力圖證明這臺鍋爐能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