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上午,李克強總理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推進污染防治取得更大成效,鞏固藍天保衛戰成果,今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要下降3%,重點地區細顆粒物(PM2.5)濃度繼續下降。
全國“兩會”期間,一些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很關注環境監測工作,并就建立污染源全面監測系統,試點開展企業污染源工業物聯網監測布點工作等提出相關建議和提案。本版為此刊發專題報道,以饗讀者。
1 提案關注科技創新與大氣監測
“兩會”期間,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會《關于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創新破解空氣污染監管難題的提案》(以下簡稱“提案”)引起了人們的關注。這一提案將環境監測與科學技術進行了關聯,建議建立污染源全面監測系統,建立非法排放污染源識別定位技術與管理決策支持系統,并選擇試點城市,盡快深入開展企業污染源工業物聯網監測布點、污染源交叉驗證識別等大數據分析方面的研究工作。
環境監測工作是打贏藍天保衛戰中不可缺少的一環,也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近年來,我國環境空氣質量監測能力明顯增強。環境保護部大氣環境管理司司長劉炳江在2月27日的環境保護部例行發布會上表示,2012年之前我國還沒有PM2.5的例行監測站點,目前1436個國控監測站點全部具備PM2.5等6項指標監測能力,且已完成國家環境空氣質量監測事權上收,國家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網已經建成。
但是,大氣環境監測依然存在短板,主要表現在偏遠地區和部分企業的污染指標仍沒有完全覆蓋,部分監測指標只有PM2.5的數據,缺少SO2、NOX等指標,無法全面、準確地反映地區整體污染情況。在企業污染源的監管上也有一定困難。并且,環境監測數據的應用與環境監測手段仍需進一步加強。
環境監測系統需要運用先進的科技進行構建,尤其是在當下,急需進行科技創新,建設一流的智慧數據監測平臺,不斷提高大氣環境監管的有效性和精準性。
河北先河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陳榮強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應該融合多元化數據來源,構建天地一體的大氣環境監測體系,進一步提高大數據綜合分析能力,統籌氣象、交通、地理、經濟、工業等相關大數據,開展環境監測大數據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同時,結合經濟發展和人口社會信息等,挖掘數據的潛在價值,為政府提供精準溯源、污染源解析、達標規劃、能源結構調整等有力的數據支撐。
2 有的放矢確保數據“真準全”
雖然我國環境空氣監測網絡已經較為完善,但在確保數據“真、準、全”上仍存在一定的問題。例如,在一些地方,近年來就發生過當地有關人員對環境監測數據造假,被全部追究刑事責任的事件。
以信接人,天下信之。環境保護部部長李干杰在赴中國環境監測總站調研時強調,要堅持問題導向,提高認識,創新思路,著力打造環境監測的“國家隊”,確保數據的“真、準、全”。
如何以科學手段確保數據的真實性?2015年,我國建成發展中國家最大的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網,實時監測數據按“一點三發”的模式,第一時間同時直傳城市站、省級站以及中國環境監測總站。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大氣室工作人員汪太明告訴記者,1436個國控監測站都建立了遠程質控系統,具備變化留痕、異常報警等功能,不給瞞報、虛報監測數據者任何機會。
“雖然干擾城市空氣質量監測僅是個案,但性質惡劣。”汪太明說,干擾行為就是“白蟻”,空氣質量監測就是“堤壩”,白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理不睬任其發展。一旦發現“白蟻”就要及時消滅,這樣堤壩就會安全穩固,否則就會出現千里之堤潰于蟻穴的情況。所以必須重拳打擊干擾監測的行為,打擊數據弄虛作假的行為。
以上現象雖然在環境空氣質量監測上較少發生,但在污染排放監測上卻并不鮮見。有些工業園區“三廢”治理各自為政,大量廢氣無組織排放,周圍空氣受到嚴重污染。同時,各地污染源特點千差萬別,如華北地區供熱采暖鍋爐煙粉塵排放比較集中,華東地區工業廢氣污染較為普遍。此外,一些企業缺乏環境意識,或從一已私利出發偷排漏排。這些都是環境監測面臨的難題。
“企事業單位排放的大氣污染物是降低城市環境空氣質量的重要來源。監測企事業單位大氣污染物排放濃度的投入比較大,傳感器監測在這方面就顯示出優勢所在。傳感器監測能指示穩定運行狀態,若數據突然升高,就表明存在偷排行為,應立即跟進現場檢查等工作。至于傳感器與傳統監測手段的可比性,可通過大數據分析,建立基本可信的換算關系。”湖南省環境監測中心站高級工程師羅岳平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