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環保督察體現了政治的嚴肅性和法律的有效性。發現的問題是否得到解決,需要‘回頭看’。這起案件也說明了如果壓力傳導不到位,就可能出現責任虛化或不嚴肅的問題。”針對近日18名相關責任人因湖北省黃岡市羅田縣經濟開發區環境污染問題被問責一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表示。
為何在中央環保督察問責覆蓋范圍如此之大、層級如此之高的背景下,還會出現整改工作不力甚至是不落實的情況?如何借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促進問題解決?常紀文有著自己的思考。
要“面子”的根源是錯誤的發展觀和執政觀
“中央環保督察就是要傳導壓力、解決問題,對不重視的地方、官員和企業都采取了追責措施,總體來說效果不錯。”如常紀文所言,從公開的前兩批問責人數、范圍和層級來看,中央環保督察直指地方黨委和政府以及相關部門的不作為、慢作為和亂作為,震懾作用巨大。
黃岡并不是第一個被通報的案例。就在去年12月,江蘇省南通市7名負責人因對督察交辦問題整改不力被嚴肅問責。
“壓力層層傳導的過程中,如果有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就可能出現責任虛化。”在常紀文看來,兩起案件比較有代表性,“比如有些地方會為企業開綠燈,通風報信甚至弄虛作假。”
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針對兩批中央環保督察公開的問責情況和這兩起典型案例,常紀文對原因做了分析。“首先是覺得面子不好看。”
弄虛作假,欺上瞞下,所謂“要面子”的根源,是錯誤的發展觀和執政觀。常紀文表示,個別地方政府還存在著污染企業可以貢獻GDP這種落后的想法。目光短淺,是問題不能得到有效解決的原因之一。
相比個別地方的這種“要面子”,一些基層的“里子”也存在問題:自身能力不足、保障不到位等。
將壓力變為動力,將口號變為實際問題的解決,還需要從地方黨委和政府入手。“這需要‘執政智慧’,‘一把手’真正‘撲下身子’研究問題,親自過問,抓關鍵環節,抓具體項目,整改才能出實效。”常紀文說。
“回頭看”更要重視“一把手”
2018年,生態環境部將對第一輪環保督察進行“回頭看”,并再用三年左右時間完成第二輪中央環保督察全覆蓋。
“這充分說明了黨中央、國務院對原環境保護部工作的肯定,對生態環境部的工作有很高期望。”一直關注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的常紀文,對這項工作同樣有著期待。
“‘回頭看’的嚴厲程度要不低于第一輪中央環保督察,已經發現的問題是否整改到位,還有沒有新的問題出現,都是重點。要‘老賬新賬’一起算。”常紀文表示。
“‘回頭看’更要重視‘一把手’的問題。”常紀文表示,如果決策和部署層面出現問題,基層在執行層面很難解決問題。
伴隨著“回頭看”,省以下環境保護監察和監測機構垂改也將在2018年完成。在常紀文看來,這為環境保護工作和中央環保督察提供了很好的機遇。“中央和省(市)兩級督察一起發力,將為中央環保督察下一步的工作打下基礎,防止和打破地方保護主義。”常紀文說。
常紀文期待的另一個方面是,新一輪機構和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生態環境部整合了多個部委的生態環境保護職能,執法監管的權力進一步集中,力度也將更大。“比如將河流、湖泊、海洋的環境保護職能劃入生態環境部,通過中央環保督察,將有利于水環境的一體化保護。”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