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省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2017年江蘇省環境狀況公報。2017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和各地、各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全省環境質量保持總體改善的良好勢頭。
一是國家考核斷面水質達標率有所提升。納入國家《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地表水環境質量考核的104個斷面中,年均水質符合《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Ⅲ類的斷面比例為71.2%,Ⅳ~Ⅴ類水質斷面比例為27.8%,劣Ⅴ類斷面比例為1.0%。與2016年相比,符合Ⅲ類斷面比例上升2.9個百分點,劣Ⅴ類斷面比例下降0.9個百分點。納入江蘇省“十三五”水環境質量目標考核的380個地表水斷面中,年均水質符合Ⅲ類的斷面比例為70.3%,Ⅳ~Ⅴ類水質斷面比例為28.9%,劣Ⅴ類斷面比例為0.8%。與2016年相比,符合Ⅲ類斷面比例上升7.4個百分點,劣Ⅴ類斷面比例下降3.7個百分點。
長江江蘇段干流水質較好,10個監測斷面水質均符合Ⅲ類標準。41條主要入江支流的45個控制斷面中,年均水質符合Ⅲ類、Ⅳ類、Ⅴ類和劣Ⅴ類斷面分別占68.9%、17.7%、6.7%和6.7%。與2016年相比,符合Ⅲ類水質斷面比例上升12.1個百分點,劣Ⅴ類水質斷面比例下降4.7個百分點。太湖湖體高錳酸鹽指數和氨氮年均濃度分別處于Ⅱ類和Ⅰ類,總磷年均濃度處于Ⅳ類,總氮年均濃度處于Ⅴ類。與2016年相比,高錳酸鹽指數、氨氮濃度穩定在Ⅱ類以上,總氮濃度下降5.2%。湖體綜合營養狀態指數為56.8,同比上升2.2,總體處于輕度富營養狀態。全省近岸海域31個國省控海水水質測點中,符合或優于《海水水質標準》二類標準的比例為41.9%,三類、四類和劣四類水質比例分別為32.3%、9.7%、16.1%。全省縣級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達標(達到或優于Ⅲ類標準)水量為63.49億噸,占取水總量的99.93%。
二是環境空氣質量持續改善。按日評價,全省環境空氣質量達標率為68.0%,較2016年下降2.2個百分點,13市達標率介于48.2%~79.2%之間。空氣中的主要污染物濃度除臭氧和二氧化氮濃度同比上升外,其余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全省PM2.5年均濃度為49微克/立方米,較2016年下降3.9%、較2013年下降32.9%,超額完成國家“大氣十條”中“較2013年下降20%”的目標要求。2017年,全省共發生7次重污染天氣過程,按照省政府發布的《江蘇省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發布藍色預警7次,其中2次升級為黃色預警。全省酸雨平均發生率為15.6%,降水年均pH值為5.59,與2016年相比,全省酸雨平均發生率下降3.2個百分點。
三是城市聲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各類聲源、聲強及分布情況無明顯變化,社會生活噪聲和交通噪聲仍是影響全省晝間聲環境質量的主要因素。全省設區市晝間噪聲平均等效聲級為54.6分貝,有8個達到城市區域環境噪聲晝間二級水平。設區市環境噪聲平均等效聲級表現出與城市日常生產、生活和作息規律相似的變化特征,晝間平均等效聲級6~8時上升明顯,8~18時維持在較高水平,18~21時逐步減弱。
四是生態環境狀況無明顯變化。生態遙感監測結果顯示,全省生態環境狀況指數為66.4,各設區市生態環境狀況指數處于61.4~70.2之間,生態環境狀況均處于良好狀態。太湖、長江、京杭大運河等主要水體水生生物監測結果顯示,水環境生物多樣性狀況總體保持穩定。
五是輻射環境狀況良好。全省輻射環境59個國控點和233個省控點監測結果表明,太湖、淮河、長江等重點流域水體及近岸海域海水、海洋生物中放射性核素濃度與1989年江蘇省環境天然放射性水平調查測量結果處于同一水平;重點飲用水水源地取水口水中放射性指標符合《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要求。環境中電磁輻射監測結果均低于《電磁環境控制限值》中公眾曝露控制限值的要求。
江蘇環境質量狀況總體上在持續改善,但是也要十分清醒地認識到,我省生態文明建設仍處于負重前行、爬坡過坎的“艱苦攻堅期”,既面臨不少壓力與挑戰。我們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指示要求,緊緊圍繞省委十三屆三次全會提出的“生態環境高質量”目標,以“263”專項行動為抓手,以落實環境保護“黨政同責”為保障,聚焦治氣、治水、治土三大戰役,強化源頭防治和監管執法,更大力度解決突出環境問題,更大幅度改善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確保實現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環保目標,為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