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列入鄉村振興重點工作
農村垃圾分類,是我省高質量發展體系考核重要內容,蘇州市連續多年將其確立為市級民生實事項目。蘇州市容市政管理局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蘇州已啟動305個行政村1960個自然村16萬余戶的垃圾分類,行政村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超過30%。根據規劃,到今年底蘇州全市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要達60%。
有機垃圾村頭變廢為寶
8月初,記者走進昆山永新村有機垃圾資源化處理站,一套垃圾生化處理設備正在全速運行,不遠處兩桶形似泥土的黑色有機肥料正在發酵。永新村黨總支副書記蔡順華介紹,從各村民家收集的可堆肥垃圾在這里經過生化處理,產生有機肥料,再經過1周時間發酵,可供村民登記領取。
永新村是蘇州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就地處置工作的首批試點村,2015年起探索對村里生活垃圾進行分類投放、分類收運、就地處置。相比城市,農村生活垃圾種類相對簡單,瓜、果等有機垃圾占比重,有機垃圾就地處置是垃圾源頭減量的主抓手。永新村將六如墩自然村的存量房屋改造建設,打造成眼前日處理能力達500公斤的有機垃圾資源化處理站,已實現487戶農戶全覆蓋。
永新村生活垃圾實行有毒有害、可回收物、可堆肥垃圾和其他垃圾“四分類”模式,但村民屋前卻只擺放藍色和灰色兩只垃圾桶,分別標著“其他垃圾”和“可堆肥(易腐)垃圾”,可回收和有毒有害兩只垃圾桶統一放置在村垃圾分類亭。“村民文化層次普遍不高,請他們參與垃圾分類,不能給他們‘出難題’,最好一目了然、一學就會。”蔡順華說,如今村民都知道,容易腐爛的是“肥料”,要放進灰色垃圾桶。當前,永新村處理站日處理量穩定在300公斤左右,最終可分解成90公斤左右有機肥。
覆蓋全市三分之一行政村
農村對生活垃圾進行分類處置,如今在蘇州已不是新鮮事。近3年來,在永新村等一批試點村的帶動下,蘇州不斷探索適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就地處置模式。蘇州有行政村約998個,截至今年6月,已建設鎮級(村級)有機垃圾資源化處理站162個,覆蓋305個行政村,還有數十個在建。
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穩步推進,離不開完善的頂層機制和經費保障。蘇州連續2年將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列入市委城鄉一體化重點工作,今年又將其列入全市鄉村振興重點任務考核內容。每年,蘇州市財政安排1500萬財政資金,對這項工作進行獎補。今年4月,《蘇州市村莊環境長效管理考核辦法(2018年版)》正式印發,將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就地處置工作考核分數占全年村莊環境長效管理總得分的比例,由30%提高到40%。
信息化手段融入分類投放、收運和處置全鏈條。“通過這個系統,村民分類垃圾產量等情況都能被清晰看到。”蘇州市容市政管理局鎮村環境管理處副主任朱斌向記者展示蘇州農村生活垃圾分類信息化管理系統,這是蘇州打造的覆蓋市、區、鎮、村的四級信息化工作網絡,通過運用物聯網、二維碼等信息化手段,對垃圾分類投放、收運和處置全過程監管,掌握全流程數據。
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普及還要因地制宜。吳江經濟技術開發區環境衛生管理處主任范明對此深有感觸,吳江開發區垃圾分類工作引入市場化運作方式,成本較高,但管理起來會更加專業化、職業化。自2016年試點推廣以來,已實現4個行政村的全覆蓋,每天收集可堆肥垃圾量750公斤左右、農貿市場有機垃圾6噸,通過資源化處理后,日產有機肥約1噸。前不久,吳江開發區被列為農村生活垃圾就地處置全覆蓋省級試點。
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排出時間表
今年3月,蘇州先后下發《蘇州市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就地處置工作考核辦法(2018年版)》和《2018年蘇州市生活垃圾分類處置工作行動方案》,文件要求到2018年底,蘇州市行政村生活垃圾分類覆蓋面要達到60%,到2020年全市基本實現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就地處置全覆蓋。
推動生活垃圾分類,硬件配套完善的前提下,村民分類投放準確率直接影響資源化、減量化效果。當前為鼓勵村民參與分類、準確分類,多數村推行積分獎勵等鼓勵措施。范明介紹,在吳江開發區,上門收集可堆肥垃圾的工作人員會對垃圾桶上二維碼進行掃碼評價,利用數據平臺自動生成積分和質量評定,為每戶村民建立一套生活垃圾投放檔案資料,這樣不僅可以有效監督收運人員上門收集頻次,還能及時掌握村民的參與率、投放率等數據。村民可根據積分兌換相應物品,如垃圾袋、肥皂粉、洗碗布、洗衣液等。目前,各村掃碼率達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