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至3日,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以下簡稱“國合會”)2018年年會在京成功舉辦,生態環境部國際合作司負責人就年會的成果、亮點等內容并回答記者提問。
問:會議取得哪些重要成果?
答:在國合會主席團的堅強領導下,在各合作伙伴和機構的支持下,國合會2018年年會圓滿完成各項議程,取得了豐碩成果。
第一項重要成果是形成了國合會2018年年會給中國政府的政策建議。根據國合會“全球治理與生態文明”“綠色城鎮化與環境質量改善”“創新與可持續生產和消費”“綠色能源、投資與貿易”四大課題相關政策研究成果,融合圓桌會和8個主題論壇的相關建議,經委員全體會議討論,初步形成了國合會2018年年會給中國政府的政策建議。主要內容包括:通過加強氣候變化減緩行動,提升中國對全球氣候治理的貢獻;制定生態文明措施,強化中國在全球海洋治理中的作用;在制定《生物多樣性公約》下2020后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方面發揮強有力的引領作用; 實施綠色“一帶一路”倡議,共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強化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機構和績效改革,推動長江保護立法;通過技術、規劃、政策創新引領綠色城鎮化等。國合會將在年會后形成終稿,按程序報送國務院及相關政府部門,供決策參考。
第二項重要成果是通過深入交流、討論,生態文明理念得到廣泛傳播。出席年會的外方委員和代表積極評價中國生態環保工作取得的成效,普遍認為中國的生態文明理念和綠色發展實踐能為其他國家應對類似的經濟、環境和社會挑戰,實現跨越式綠色發展提供有益借鑒,認同生態文明建設是世界發展的潮流,中國是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和引領者,其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努力和成果將通過“一帶一路”、南南合作等機制惠及其他國家。
第三項重要成果是國合會發展明確了新方向。成立26年來,在中國政府和國際合作伙伴的支持下,國合會為推動中國環境與發展事業作出了積極貢獻。下一步,我們將貫徹落實韓正副總理講話精神,將國合會打造成全球包容、開放合作、互惠發展的新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平臺,為推動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和全球可持續發展發揮更大作用。
此外,會議還圍繞如何構建促進多利益相關方參與的全球合作新機制,制定一個可操作、可實現的2020后生物多樣性保護框架;如何構建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創新機制,努力實現經濟增長、社會發展和生態保護的“三贏”局面;如何創新氣候治理機制,協同應對氣候變化和空氣污染;如何創新海洋環境治理體系,應對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陸源污染挑戰,實現可持續海洋經濟等全球和區域環境熱點議題進行深入討論,達成了許多共識。
問:會議呈現哪些亮點?
答:本次年會議題豐富,既包括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海洋保護、綠色“一帶一路”等全球與區域熱點議題,也包括流域治理創新、性別平等、綠色消費等新興議題,還包括美麗中國2035規劃和中國氣候變化世紀中葉戰略等中長期議題,亮點紛呈。
第一大亮點是綠色“一帶一路”獲得廣泛支持。會議認為,綠色“一帶一路”不僅是經濟繁榮之路,也是綠色發展之路,建設綠色“一帶一路”與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高度契合,符合沿線國家和人民發展需求,有利于提高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綠色發展水平,符合當今世界發展潮流。與會各國、各機構代表積極響應共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和生態環境大數據平臺,愿意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建設綠色“一帶一路”,共同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
另一大亮點是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創新得到廣泛關注。長江經濟帶議題異常復雜,涉及環境、經濟、金融、社會各個領域,跨越不同部門,不同層級政府。國合會委員們表示,改善流域管理和實現長江經濟帶環境保護目標所面臨的挑戰重大而復雜,通過創新立法理念,實現生態優先、社會公平、綠色發展,是深化依法治國的創新典范,將為中國乃至世界流域管理提供新理念、新路徑。
第三個亮點是圍繞生物多樣性保護達成許多共識。2020年,中國要作為東道國主辦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5次締約方大會。本次年會上,除分享了各國生物多樣性保護進展外,還圍繞如何總結愛知目標經驗和教訓,制定更加可行、可操作的目標措施,形成2020之后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戰略計劃,把各項工作落到實處;如何進一步加強包括政府部門在內的各利益相關方合作,特別是經濟產業價值鏈、供應鏈方面的合作,吸引私營部門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如何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完善相關機制,加強科研力度,加強宣傳力度,促進公眾參與等內容進行了交流,達成了諸多共識,為制定切實可行的2020后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提供了很多有價值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