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級地方政府作為生態補償直接主體,空氣質量的好壞與本地區的經濟利益直接掛鉤。各市同比“氣質”提升的,省里獎勵發“紅包”;同比“氣質”惡化的,就要向省里補償真金白銀。簡而言之,就是誰保護、誰受益,誰污染、誰付費。
這是山東省施行五年的環境空氣質量生態補償政策的核心要義。
“環境空氣質量生態補償政策實施以來,有力發揮了經濟政策‘四兩撥千斤’的杠桿作用,大大調動和促進了各市大氣污染治理的積極性,推動全省環境空氣質量連續五年持續改善。”山東省生態環境廳廳長王安德告訴記者,“近年來,藍天白云尋常可見,老百姓的幸福感和獲得感與日俱增。”
率先實施生態補償,將“氣質”排名變成真金白銀
2014年2月,山東在全國率先出臺了《山東省環境空氣質量生態補償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建立了基于環境空氣質量改善的考核獎懲和生態補償機制。
此前,山東省已自2013年1月1日起,每月將17個設區市的空氣質量排名向社會公布。《辦法》的實施,將排名變成了真金白銀。
談起出臺空氣質量生態補償政策的初衷,山東省生態環境廳大氣處處長肖紅介紹,2014年前后,全省大氣污染狀況呈現出壓縮型、復合型、結構型特點,污染防治任務十分艱巨。
山東省在國家“大氣十條”出臺之前,于2013年就率先制定實施了《山東省2013-2020年大氣污染防治規劃》,明確了未來八年全省大氣污染防治的總體思路、目標,以及實現目標的時間表和路線圖。
為進一步調動各市大氣治理的積極性,按照中共山東省委關于“將生態環境質量逐年改善作為區域發展的約束性要求”和“誰保護、誰受益;誰污染、誰付費”為原則,省生態環境廳、省財政廳聯合制定了《辦法》,每季度結算補償資金,并向社會公開。
“在考核因子的設置上,我們根據四項主要污染物對環境空氣質量的影響程度和治理難度,分別將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權重占比定為60%、15%、15%、10%。”肖紅對記者說。
由于沿海城市與內陸城市自然氣象對大氣污染物的稀釋擴散影響差別較大,《辦法》還將全省17個城市劃分為兩類進行考核,其中青島、煙臺、威海、日照4市的稀釋擴散調整系數設置為1.5,其他13市的稀釋擴散調整系數為1。
“利用稀釋擴散調整系數進行調整,客觀反映了青、煙、威、日4市為改善環境空氣質量付出的努力。若4市環境空氣質量同比惡化,向省級支付的生態補償資金數額也要乘以1.5。因此,實行分類考核對各市來講是相對公平的。”肖紅介紹。
按照對全省空氣質量改善的貢獻大小,山東省每季度核算各市補償資金,算法很簡單,即各市與自己比,同比每改善1微克/立方米,省級補償20萬元;每惡化1微克/立方米,向省級上繳20萬元。
《辦法》實施第一年,山東省就拿出了2.13億元補償各市,而市級補償省級的資金僅有413.5萬元。也就是說,2014年,17個市空氣質量均實現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只有個別市在第二季度出現了空氣質量的反彈。
“從全年總體結果看,生態補償制度達到了調動地方黨委政府治理大氣污染的積極性,也強化了改善空氣質量主體責任意識,達到了預期效果。”肖紅對記者說,這一年,山東省首次迎來全省環境空氣質量的年度持續改善。
三次修改補償政策,內涵更豐富、正向激勵更明確
《辦法》實施一年多后,山東省于2015年3月對其作出第一次修改。
“考慮到城市環境空氣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后,進一步改善的難度顯著增大,繼續同其他市一樣參與考核明顯不夠公平。為此,山東省在《辦法》中增加了一項內容,即年度空氣質量連續兩年達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二級標準的設區市,省政府予以通報表揚并給予一次性獎勵,下一年度不再參與生態補償;若這個市后續年度出現污染反彈,空氣質量達不到二級標準,則繼續參與生態補償。”肖紅對記者說。
在這一政策激勵下,2016年,威海市年度空氣質量在全省率先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填補了山東省無達標城市的空白。2017年,威海市再次達到二級標準,今年上半年,空氣質量繼續領跑全省。
2015年12月,山東省作出第二次修改,將《辦法》中的生態補償資金系數由20萬元/(微克/立方米)修改為40萬元/(微克/立方米),以此進一步激發各市推進大氣治理的主觀能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