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黃(渤)海濕地鹽城國際會議側記
大美濕地,水韻鹽城。11月16日至17日,2018黃(渤)海濕地鹽城國際會議在鹽城舉行。100多位國內外專家學者聚首鹽城,探討濕地保護對策,提升濕地保護管理水平,實現濕地的可持續利用和發展。
鹽城領跑黃(渤)海濕地保護
灘涂延綿,茂密葦叢,茫茫鹽蒿,珍禽和麋鹿自在地棲息、生活……東方濕地之都的壯美給參會嘉賓留下了深刻印象。鹽城擁有太平洋西岸和亞洲大陸邊緣面積最大、生態保護最好的海岸型濕地,濕地面積達到77萬公頃。
“鹽城濕地,是中國沿海最大的一塊灘涂濕地,孕育著大量的生物,為數以百萬計的水禽遷徙提供了條件,也是觀測海平面變化和氣候變化的敏感地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世界遺產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劉嘉麒強調“要像保護生命一樣去保護濕地”。
“這是全球獨一無二的濕地自然遺產,也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的階段性成果。”《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副總編輯陳紅軍第一次來到鹽城,“鶴舞鹿鳴”的場景讓他激動不已,連連感慨這片濕地“萬物有靈”。他表示將加強與鹽城合作,共同推進鹽城黃海濕地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工作,讓生態文明建設再上一個新的臺階。
去年在鹽城召開的黃(渤)海濕地可持續發展與世界自然遺產國際研討會,明確將黃(渤)海潮間帶濕地提名為世界自然遺產。一年來,鹽城市積極推進“鹽城倡議”,履行國際公約,以實際行動保護生物多樣性。
看到鹽城濕地保護方面的成效,專家們紛紛肯定點贊,認為鹽城日益成為黃(渤)海濕地保護的領跑者。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總裁兼理事會主席章新勝說,鹽城市委、市政府提出“兩海兩綠”發展路徑,以實際行動落實國際決議,加強濕地保護與修復,加快綠色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各項工作都走在了前列。
高峰對話獻策濕地保護
濕地是獨特的生態系統和重要的自然資源。會議期間,100多位國內外專家圍繞黃(渤)海濕地跨區域保護、濕地保護體制機制、生態可持續發展等前沿熱點問題,開展學術交流,達成廣泛共識,取得一系列創新性、引領性研究成果。
“濕地保護,不僅要保護生物多樣性,也要保存當地的文化傳統與生活方式。”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全球理事阿姆蘭·哈姆扎認為,應建立合作性濕地管理框架,讓社區居民參與其中。“在保護自然資源的同時,生態旅游可以創造綠色的、可持續的社區收入,當地居民一旦享受到這樣的利益,就會非常支持濕地的保護倡議。”
“鹽城及周邊的東沙輻射沙脊群與條子泥濕地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候鳥保護區。”英國皇家鳥類保護協會首席政策官員尼古拉·克羅克福德認為,鹽城要成為黃(渤)海濕地保護的領導者,制定東沙、條子泥管理計劃,建立可持續發展計劃,探索發展生態旅游,加強與國際組織合作,并將相關經驗分享給更多國家,讓更多人享受純凈的環境。
鹽城如何加強以濕地為重點對象的生態保護,發展人文生態旅游?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吳必虎認為,未來鹽城黃海濕地作為一個世界性的自然遺產會吸引全球各地的游客聚集到這里,鹽城要以“互聯網+”“旅游+”構建全新“旅游生態”,重視濕地品牌建設,在世界濕地體系里面發聲,展示鹽城的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和發展路徑的選擇。
會上簽署了鹽城生態保護體制機制建設管理、深化生態保育與濱海濕地保護的合作備忘錄。尼古拉·克羅克福德等9位專家被聘為鹽城海濱濕地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打造濕地保護“鹽城樣板”
當前,正是鹽城黃海濕地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的關鍵時期。會上向全球發布了濕地保護的《鹽城倡議》,推動濕地保護路徑的前沿探索,為深化濕地保護國際合作、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供了“鹽城模式”。
鹽城是黃(渤)海濕地世界自然遺產申報的牽頭方,承擔著為全人類保護生態原真性和生物多樣性的歷史重任。這是鹽城履行國際公約、保護全人類生物多樣性的實際行動,也為國際濕地保護作出“鹽城貢獻”、提供“鹽城樣板”。
鹽城黃海濕地申遺工作,已于10月通過了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專家實地考察,明年6月將在阿塞拜疆巴庫召開的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進行表決。一旦通過,將成為中國第一個以濕地為主題的世界自然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