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廣州市中心向東40公里,就會到達全國最大的牛仔服飾集散地——廣州市增城區新塘鎮。上世紀80年代初,香港商人來到新塘辦起了牛仔服裝的來料加工廠。短短幾年,這個面積45平方公里的小鎮發展成為牛仔服飾的“世界工廠”,鼎盛時期,全球每3條牛仔褲里就有1條來自新塘。
曾經給小鎮帶來輝煌的牛仔褲,一度成為埋在當地的一顆定時炸彈:經濟方面,土地、勞動、原材料成本的全面上漲,缺乏自主品牌,依靠代加工賺薄利的新塘牛仔發展缺乏后勁,連年減產;環境方面,牛仔漂染、洗水工廠每天排放大量的污水廢氣。
在珠三角,像新塘一樣以紡織服裝加工為主要產業的小鎮不在少數。1978年全國第一家來料加工企業在東莞落戶后,各種“三來一補”(指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企業“遍地開花”。這種模式在改革開放初期,不僅有效解決了勞動力過剩問題,還使這些小鎮迅速實現工業化,經濟得到快速發展。
但隨著土地、資源、人口和環境約束進一步趨緊,依靠外延擴張、以資源嚴重消耗為代價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已經難以適應新的發展要求。今年,新塘環保工業園76家洗水漂染等高污染企業全部完成了關停搬遷工作,也讓“犧牲環境換GDP”的牛仔生產模式,走到了盡頭。
“經濟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率型,經濟結構調整要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舉,發展動力要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在經濟的新常態下,廣東傳統工業小鎮轉型升級勢在必行。
輝煌期等于污染期
每年12月,新塘鎮都迎來一年中最喜慶熱鬧的時刻:不僅做外貿的牛仔褲企業在圣誕節前完成了當年訂單順利交貨,而且一年一次的“中國廣州(新塘)國際牛仔服裝節”也會如期而至,向世界展示新塘的牛仔實力和文化。數據顯示,2011年新塘牛仔行業總產值超過400億,占據增城全區GDP的半壁江山。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經濟閃光的嶺南小鎮,卻一度流傳著“不解決污染問題,新塘送你一棟樓都千萬別要”的俗語。
據了解,牛仔服飾是服裝制造業中污染最大的品類之一。一條牛仔褲的生產,需要涉及紡織、紡紗、染色、織布、印花、制衣、洗漂等多個步驟,對水資源的依賴程度巨大。早期,新塘的牛仔加工廠都是散落在城鎮各個角落,有不少還是“無牌無照”的黑戶。
2002年,原增城市政府為保護水源,將位于飲用水源二級保護區內的漂染企業集中搬遷到新塘環保工業園,實行統一供氣、供水和污水集中處理。但截至2016年,園區內所有企業均未完善環保手續,未取得排污許可證,長期處于無證排污的違法狀態。
關閉之前,新塘工業園內共有68家牛仔服裝洗水漂染企業。每天,3萬多名員工在這里負責將牛仔半成品,用化學制劑洗水做舊,而廢水直接被排入了旁邊的河涌。
“環保工業園不環保”的問題也引起了附近居民的強烈不滿。
從2013年開始,環保工業園附近的小區業主就多次向有關部門投訴。2016年中央環保督察期間,新塘環保工業園因洗水漂染企業工業廢氣問題,先后被群眾投訴31次,占了整個增城區交辦案件的26%。“廠里黑色的棉絮吹進家里,像是滿地的毛毛蟲,全年不敢開窗戶。”家住離工業園僅一涌之隔的吳彩云說。
居民的“投訴”終于在今年的到了徹底解決。
在中央環保督察的鐵腕下,新塘環保工業園整治工作上升到增城區的“1號工程”,將工業園及周邊76家污染企業全部納入整治范圍,并確定了“三步走”戰略,分步分批關停退出。2018年2月10日,隨著最后一批次53家工廠的員工拿到工資后回家過年,新塘環保工業園全面實現污染企業工業用回、工業用電、工業用氣“三停”。
“陣痛”是轉型必要經歷的過程
一口氣關閉幾十家水洗漂染工廠,徹底讓新塘牛仔產業折了腰。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從增城區發改局了解到,由于環保工業園內76家高污染企業的關停,使新塘鎮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直接損失達30億元,而再加上對上下游產業的影響,全部損失近75億元。
新塘怎么辦?這個連續多年獲得“全國百強鎮”稱號的嶺南小鎮會不會從此走向衰落?
“經濟陣痛是必要經歷的。”新塘鎮長潘國表示,76家污染企業的關閉,既是國家去產能、強化環保約束的一個結果,也是順應本身的產業從低端粗放,走向高質量發展的一個必然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