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鶴飛、彩云走,灘涂濕地麋鹿跑。藍天白云、海岸森林,鹽城千里海疆是一片不斷生長的神奇息壤。
江蘇有3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其中兩個在鹽城境內;連續多年,鹽城空氣質量名列全省第一,成為一張響亮的生態名片;鹽城劃定7大類49個生態紅線區域,占全市國土面積23.5%,其中陸域面積3988.7平方公里,紅線保護范圍全省最大……為推動高質量發展走在蘇北蘇中前列,鹽城深入推進“綠色轉型、綠色跨越”。對“兩綠”的堅守,彰顯出鹽城“把綠色作為貫穿城市發展的最鮮明底色”的生態定力。
黃海申遺,時代考題新擔當
“針對人們普遍關注的條子泥,將建立市級保護地。這樣就將條子泥、高泥、東沙等區域全部納入保護范圍。”2018年11月17日,2018黃(渤)海濕地鹽城國際會議一錘定音,積極回應社會關切。而會議發布的保護濕地《鹽城倡議》拋出更多重磅舉措,包括即將成立黃(渤)海濱海濕地保護聯盟等,無疑為濕地保護帶來更多利好。
在綠色轉型中“醒”得早,率先作為,鹽城以濕地申遺為抓手,自念“緊箍咒”,答好時代命題,做生態建設的領跑者。
“今年4月,國務院正式同意鹽城黃海濕地作為2019年國家申報世界自然遺產項目,這標志著鹽城申遺工作已上升至國家層面。”鹽城市委書記戴源說,全省這么多文化遺產,沒有一處自然遺產;全國這么多自然遺產,沒有一塊濕地遺產。2018年10月份,鹽城黃海濕地申報世界自然遺產項目已通過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專家的實地考察,今年6月將在阿塞拜疆巴庫召開的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進行表決。“黃海申遺是一道‘生態考題’,鹽城要堅決扛起國家和時代賦予的光榮使命、責任擔當,力爭在明年的世界遺產大會上一錘定佳音。”
濕地是大自然對鹽城最深情的饋贈,也是鹽城最寶貴的家底。鹽城海岸線綿延582公里,擁有太平洋西岸和亞洲大陸邊緣面積最大、生態保護最好的海岸型濕地,濕地面積達77萬公頃。目前,鹽城濱海濕地是我國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區域之一,丹頂鶴、麋鹿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已入圍世界自然遺產地名錄預備名單,麋鹿保護區成為國際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典范。鹽城“生態立市”戰略將濕地保護列入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同時出臺最嚴格的生態保護制度。守護好濕地的生態理念已滲入城市骨髓,成為鹽城地域文化的重要涵養。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才能走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申遺工作啟動以來,鹽城丹頂鶴、麋鹿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已有7萬多畝濕地得到恢復。在珍禽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內,除采取設置物理隔離欄、開挖物理隔離河道等保護措施外,視頻監控24小時“站崗”,5架無人機海上“守護”,諸多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讓茫茫灘涂變成一級管控區。環境整治是保護區采取的最大動作。目前,珍禽保護區70個整改項目已落實到位,其中緩沖區的生態修復項目體量較大,有的超過10萬畝。為保證生態環境徹底恢復,分布在緩沖區、實驗區的10多家飼料加工廠等企業已全部拆除。
廣植新綠,千里海疆種青山
種下一座青山,換來一座“金山”。
海岸森林、濕地公園,在鹽城,每一棵樹都是綠色資本金,每一片林都播種著新希望。2016年底,鹽城吹響沿海百萬畝生態防護林工程建設號角,于千里海疆之上構筑“一片林”。去年,鹽城新造成片林12.4萬畝,改造提升15.9萬畝,新增城鎮綠化3650公頃,造林總量全省第一。在全省造林面積前10位的縣(市、區)中,鹽城占4席。弘揚塞罕壩精神,構筑綠色生態屏障,一棵接著一棵栽,一年接著一年干,今年鹽城新建成片林15萬畝、改造提升15萬畝,讓每一位生活在這座城市,以及走進這座城市的人都充滿綠色憧憬。
“綠色家底”越來越厚實,其背后是生態理念的執著堅守。不空置每一寸土地,射陽在今年初就定下新建4萬畝成片林的目標,相比鹽城市下達的1.5萬畝造林指標,翻倍還拐彎;阜寧在射陽河畔遍植綠廊;濱海于光禿禿的沿海種下百里風光帶;鹽都推行“林長制”,用數千畝新林地來守護著新水源;東臺造林3萬畝,努力打造長三角“綠色磁場”……今年,鹽城籌集建設資金數十億元,造林101項重點工程,無疑是在千里海疆之上,種下一座“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