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人民日報生態版發表評論文章《良性互動促雙贏》。
保護和支持企業依法依規發展,生態環境保護才會有不竭的動力源泉。
企業污染物排放治理需要新方案,卻苦于找不到合適的人;對一份行政處罰有意見,想說說理走復議程序又有點麻煩;危廢轉運企業魚龍混雜,哪家更靠譜?
這些問題在江蘇每月的“企業環保接待日”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解決。不僅如此,省級“企業環保治理需求發布平臺”已開通運行,成為環保部門服務企業的新名片。江蘇環保部門的這些做法,讓人不得不由衷點贊。
新環保法實施4年,“史上最嚴”的執法有力震懾違法排污。同時,在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各項強化督查的推動下,“散亂污”企業得到整治,對促進經濟轉型升級、提升環境質量作用顯著。
毋庸諱言,在此過程中,一些地方懶政、怠政的思想依舊存在,“一刀切”的現象時有發生。這其中,有不少污染企業被強力關停,但也有部分可以整改的企業被誤傷。如此,可能會讓人片面地認為環境保護與企業的關系趨于緊張,甚至會對生態環境保護產生一些怨言。其實,這些都是因為對生態環境保護還存在誤讀。
在現階段,生態環境保護已經從簡單地關停污染企業轉向優化經濟發展。保護和支持企業依法依規發展,生態環境保護才會有不竭的動力源泉。
另一方面,企業自覺守法的氛圍正在形成,但這并不意味著所有企業都有能力不斷提升排放水平。比如,排放標準更加嚴格,要求污染處理設施升級改造,其間不僅需要資金投入,也需要很多技術支持。對不少中小企業來說,這確實是一個嚴峻的挑戰。環境保護部門有能力調動技術力量和各種資源,幫助企業渡過這些難關,也是對污染減排、環境質量提升的積極促進。
201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增強服務意識,幫助企業制定環境治理解決方案。這正是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的應有之義。生態環境部對新一年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最新部署中,明確要求“優化服務”:要增強服務意識,幫助企業制定環境治理解決方案。但要求歸要求,生態環境部門尤其是基層部門,如何從以往的板起面孔罰款到滿懷熱情服務,還需要轉變意識、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