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中央環保督察組公布對河北省的督察意見已有一個多月,記者近日了解到,新一輪中央環保督察即將在全國多個省市展開。以“央字頭”督察地方環保工作,意在打破環境治理中的地方保護主義。這個全新的監督機制是如何設計的?又怎樣開展工作?記者就河北督察工作情況采訪了相關負責人。
京畿大省河北,多年來發展方式粗放、重化工企業集中,導致空氣質量差、污染重,一直是輿論關注的重點。2015年12月31日至今年2月4日,中央環保督察組進駐河北開展督察試點工作。
“我們沒想到電話始終不斷。”督察組工作人員回憶,百姓舉報熱情很高,早八點到晚八點電話不斷,平均每天100多個。有些群眾反映電話占線,實際上是因為電話太多。
進駐期間的最后一個舉報電話,在2月4日19點58分響起。
督察組副組長、環保部副部長翟青接起電話,這是一起舉報廊坊市大廠縣西馬莊村村南石料廠污染環境,同時反映自己曾遭企業主威脅,個人信息疑遭泄露的問題。
督察組第一時間將情況轉交河北省政府,省環保廳、公安廳召開專題會議,組成專案調查組,通過對大廠縣河西營村三家石料廠進行暗查暗訪,確定被舉報的3家粉石場均未辦理工商營業執照和環保相關手續,屬非法企業。依據新環保法,涉案企業5名負責人被行政拘留15天,大廠縣環保局副局長陳立軍等9人受到黨紀或政紀處分。
除了徹查污染,舉報人信息泄露不容忽視。廊坊市公安局專案組調取粉石場和相關執法人員總計4500條通話記錄逐條比對。在壓力之下,大廠縣環保局監察大隊長王鐵軍主動承認了自己泄露信息的事實,最終被撤銷監察大隊長職務。
此次來河北的中央督察組共20余人,分成綜合協調組、信息調研組和若干個現場督察組,分工不同各司其職。前后使用了聽取匯報、調閱資料、調研座談、走訪問詢、個別談話、受理舉報、現場抽查以及下沉督察等多種工作方法。
進駐期間,一組“7”和“77”的數字差異,引起了督察組的注意。
——石家莊藁城區群眾舉報案件77件,數量屬全省最多,信訪舉報尤為突出。但在當地上報的查處報告中,僅有7件屬實,占比不到10%。根據經驗,督察組認為藁城區可能存在交辦問題查處不深入、不到位的情況,要求河北省逐一調查核實。
“核查戰”隨即展開:河北省環保廳會同公安部門,逐項現場核查、常規檢查與夜間突擊暗檢相結合,發現群眾舉報的77件環境問題基本屬實,當地黨委政府對督察組交辦事項重視程度不夠,特別是還檢查出突出環境問題11件。
事實勝于雄辯。藁城區紀委啟動問責機制,對相關責任人予以黨內警告處分或行政警告處分。
除了工作上不放過任何細節,督察組對自身要求更是十分嚴格。督察組成員每天工作安排和發現的重大情況必須請示報告,不能私自截留;請銷假制度嚴格,原則上不能離開駐地;督察期間一律不接受采訪,一律不對外提供與督察有關的信息……
國家環保督察辦公室負責人劉長根說,河北督察創造了許多“第一次”,其中一項就是督察組與省級領導干部個別談話。督察組在河北共與26位省級干部進行個別談話,并為每個人設計了針對性的問題,這其中包括省委書記、省長、近期退出領導崗位一些原省級干部及省高法、省高檢的主要負責人。劉長根告訴記者,這種談話既可以了解省級干部對當地環境問題的看法和重視程度,也能對他們產生影響和觸動,促使其更好地重視推動環保工作。
這次督察試點也為以后的工作機制進行了探索,歸納形成了分工協作機制、溝通聯絡機制、轉送移交機制、督辦反饋機制、工作例會機制和輿論引導機制六項內容。督察進駐結束后,除了督察報告和反饋意見報國務院批準后向地方反饋,還將移交移送問題線索,適時安排“回頭看”,讓督察不是“一陣風”,而能形成長效機制。
中央環保督察組在河北督察試點的結束,并不意味著“環保風暴”退去。刺破河北環保問題的“地方病灶”后,整改仍在持續。河北省委副書記張慶偉在一次匯報中提到,中央環保督察為河北找準環境問題、解決問題提供了難得契機。河北根據督察組反饋意見梳理出47個問題、283項整改措施,通過實行整改清單制,拉條掛賬、督辦落實、辦結銷號。
借鑒中央環保督察模式,河北省在全國率先建立起省級環保督察制度。作為試點,已于5月19日對衡水市開展市級環境保護督察,并計劃到2017年底完成對11個設區市和省直管縣的督察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