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壁壘沒有破除是導致民間投資下滑的原因之一,而目前的市場壁壘主要分為地方保護主義和企業身份的壁壘
●對策
建立環保領跑者制度,委托第三方機構開展企業環境責任的年度遴選及評級工作
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推動建設一批以企業為主導的環保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及環保產業技術研發基地
建立基礎設施領域公共服務的績效管理及對標體系
◆中國環境報記者 崔煜晨
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以下簡稱環境商會)近日發布《關于促進環保行業民間投資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其中指出我國目前民間投資下滑嚴重。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月~4月,民間投資增長5.2%。截至4月,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5個百分點,比全部投資增速低5.3個百分點;占全部投資的比重為62.1%,比去年同期下降3.2個百分點。其中,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業投資增長31%,增速比一季度回落1.2個百分點。
此前,已經有媒體報道,在一些PPP項目中,有的民間資本想進卻進不去,有的缺乏有效的機制保障民營企業投資收益,導致民間資本持幣觀望。那么,民間投資下滑具體癥結在哪?如何調動其積極性?
環保行業民間投資下滑原因何在?
市場壁壘、支付機制、風險分擔機制不健全等影響民間資本積極性
國務院督查組不久前赴廣東、重慶、福建、四川等省(市)發現,各地積極探索創新,完善政策措施,有力引導帶動了民間資本投向公共服務等重點領域。但也有一些地方、一些領域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PPP)受阻,還需進一步落實政策、完善機制,激發民間投資潛力和創新活力。
據了解,在環保行業,民間投資也存在下滑的現象。環境商會調研發現,在環保項目投資合作中,市場壁壘沒有破除是導致民間投資下滑的原因之一,而目前的市場壁壘主要分為地方保護主義和企業身份的壁壘。
在國務院督查組調研的過程中,就有企業負責人反映,有的地方PPP項目就是為國有企業量身定做,甚至直接拒絕民企參與。加之國企貸款容易,競爭力更強。在PPP項目申請方面,民企壓根不是對手。
還有一些民營企業反映,公共服務領域建設投資大、周期長、收益低,如果沒有合理的價格管理、利益分配和風險分擔機制,即使政策、資金到位,民企也會擔心自身的利益能否得到保障,不敢貿然進去。有些地方PPP模式機制設計和創新停滯不前,配套激勵措施尚未出臺,影響了民企投入的熱情。
“支付機制不健全、風險分擔機制不健全和中小型企業融資成本高等原因,都是導致民間投資在環保行業下滑的重要因素。”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執行秘書長馬輝分析。
去年以來,由于一些地方財政狀況惡化和一些地方政府缺乏契約精神,在市政公用領域拖欠賬款現象屢有發生,并呈現出區域性特征。去年10月,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就曾因支付污水處理費困難,最終將文昌污水處理廠轉讓給了項目合作方清華同方,以抵償拖欠的巨額污水處理費。
盡管去年5月六部委《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特許經營管理辦法》明確提出,行政區劃調整,政府換屆、部門調整和負責人變更,不得影響特許經營協議履行,但相應監督及處罰措施還不到位。
記者了解到,在現實中,企業在不能取得應收賬款的情況下,只能墊付流動資金以維持環境基礎設施的正常運轉,財務成本升高,特別是中小型企業融資成本增高。
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各地陸續公布和推介的PPP項目超過4000個,總投資達到5萬億元,僅依靠企業自有資金難以為繼。
“環保行業民間投資項目以PPP項目為主,而環境基礎設施項目存在初始投資大及建設周期長的特點,前期融資需求迫切。”馬輝介紹說,除國企及上市環保公司外,多數環保民營企業相對其他傳統行業規模小,抵押擔保能力不足。此外,PPP項目實施過程中面臨的政策風險、法律風險遠遠超過經濟風險、項目建設風險,而政企雙方的風險分配爭議較大。
如何讓民間資本動起來?
各地綠色金融實踐初見成效,還需完善相關運行機制和配套政策
據了解,針對環保行業PPP模式支付機制不健全、中小型企業融資成本高等問題,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及金融機構制定了較多綠色金融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