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李維
農業部日前會同中央農辦、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等聯合印發了《探索實行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方案》(以下簡稱《方案》)。
為什么需要輪作休耕?
用地養地結合,促進農業可持續
據介紹,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確定的重大改革任務。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姜文來認為,耕地輪作休耕對耕地土壤有重要的正面影響。
姜文來告訴記者,輪作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早在北魏《齊民要術》(成書年限大約在公元533年~544年)中就有“谷田必須歲易”的記載,并就如何輪作進行了概述。“只是近30年來,輪作技術雖然仍在使用,但已經弱化。” 他表示。
“實踐證明,輪作是保障土壤可持續利用的重要途徑,對于恢復、保護土壤是非常重要的技術手段。休耕減少人為的干預,避免向土地過度索取,由于減少化肥農藥的投入,可增加土壤的有機質,有效地改善土壤結構和性狀,有利于恢復地力。特別是在重金屬污染區進行休耕,有效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姜文來說。
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在解讀《方案》時表示,當前,我國農業大而不強、多而不優、競爭力弱的問題日益凸顯,迫切需要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農業轉型升級。通過耕地輪作休耕,能全面提升農業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
輪作休耕會影響糧食安全嗎?
控制好規模,不會對糧食安全造成影響
“輪作休耕能有效地改善土壤質量,緩解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尖銳矛盾,”他說。
姜文來告訴記者,耕地是糧食安全的基礎,休耕對糧食安全的影響是我們考慮的最重要的目標。
“目前我國糧食庫存壓力大,是采取休耕的好時機,只要控制好適當的休耕規模,不會對我國糧食安全造成影響。相反,由于休耕,耕地得到休養生息,其產能不僅沒有降低,反而因為地力提高,有利于恢復糧食產能。”姜文來說。
試點是如何確定的?
從目的和特點決定試點地區
在實施區域上,輪作主要在東北冷涼區、北方農牧交錯區等地開展試點,休耕主要在地下水漏斗區、重金屬污染區、生態嚴重退化地區開展試點。
“這是由休耕的目的和地區的特點共同決定的。休耕的目的是適應生態壓力,同時考慮糧食安全,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典型經驗。因此選擇的地區要有我國農業生態本身的區域性、代表性。”姜文來說。
《方案》提出,在休耕區域,地下水漏斗區連續多年季節性休耕,實行“一季休耕、一季雨養”,將需抽水灌溉的冬小麥休耕,只種植雨熱同季的春玉米、馬鈴薯和耐旱耐瘠薄的雜糧雜豆。重金屬污染區連續多年休耕,采取施用石灰、翻耕、種植綠肥等農藝措施,以及生物移除、土壤重金屬鈍化等措施,修復治理污染耕地。生態嚴重退化地區連續休耕3年,改種防風固沙、涵養水分、保護耕作層的植物,同時減少農事活動,促進生態環境改善。
據姜文來介紹,華北地下水漏斗是世界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區,地下水漏斗帶來了系列生態環境問題,如地表沉降、地縫、海水入侵等。造成漏斗的主要原因是農業用水過度采取地下水。通過試點休耕少采或者不采地下水,可以為該地區地下水恢復提供寶貴的經驗,修復生態環境。
重金屬污染區由于土壤中存在重金屬,對糧食質量安全構成一定的威脅。通過休耕,采取一系列的修復措施對土壤進行修復,一方面可以提升該試點區糧食質量安全,另一方面為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奠定技術基礎,總結經驗,為類似地區提供可復制的經驗。
生態退化是我國普遍存在的環境問題,西南石漠化區、西北生態嚴重退化都很典型,在此地區開展休耕試點,生態退化地區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一種新模式,可為類似地區借鑒。
如何確保農民收入不受影響?
中央財政安排14.36億元進行補貼
余欣榮表示,要讓農民愿意開展輪作休耕,必須保證其收益不減少。要鼓勵農民以市場為導向,調整優化種植結構,拓寬就業增收渠道,對承擔輪作休耕任務農戶的原有種植作物收益和土地管護投入給予必要補助,確保試點不影響農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