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子植入治療,一方面具有比較顯著的療效,另一方面又飽受外界排斥。要把這項有利于醫學進步的技術進一步推廣,就需要我們加強防護監管和宣傳教育,讓公眾對粒子植入治療有正確的認知,消除抵觸情緒。”在近日舉辦的廣東省首屆放射性粒子臨床應用技術與輻射防護學術報告會上,廣東省輻射防護協會會長戎明海在會上提到。
粒子植入治療是近幾年腫瘤治療方面的一種新手段,療效明顯,但是由于具有輻射的特點,其應用推廣受到很大的限制。在此次報告會上,專家學者借助專業的數據與案例,進一步讓公眾對粒子植入治療有科學的認知。
療效明顯推廣難
粒子植入治療,全稱為“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療技術”,是一種將放射源植入腫瘤內部,讓其持續釋放出射線以摧毀腫瘤的治療手段。粒子植入治療技術涉及放射源,其核心是放射粒子,目前臨床運用的是碘125的放射性粒子。每個碘125粒子就好比一個小太陽,其中心附近的射線最強,可最大限度殺死癌細胞,同時降低對正常組織的損傷。
“隨著各種治療手段的不斷完善、影像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及多學科綜合治療理念的興起,微創介入治療在惡性腫瘤的治療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特別是放射性粒子治療,在當前腫瘤治療中具有顯著的優勢和特色。”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介入科主任張福君介紹,多年的臨床實踐證明,粒子植入治療對腫瘤的治療具有明顯效果。
“持續低劑量率照射,對周圍健康組織沒有損害;可以持續24小時每分每秒不停地殺滅腫瘤細胞,且作用時間長,可以長達180天;價格低于外放療(25粒以內)……”珠海市人民醫院院長陸驪工也提到,粒子植入治療可以持續殺滅腫瘤細胞,作用時間長、效果更好。他同時指出,粒子植入治療特別適用于以下情況,“無法手術或不愿、不宜手術的原發腫瘤;不宜手術的轉移性腫瘤;轉移瘤或原發腫瘤引起的疼痛;外放療效果不佳或失敗的病歷等。”陸驪工提到,從多名男女癌癥患者的治療中可以看出,使用粒子植入治療之后,患者的病情都得到很好控制并逐漸好轉。
“一方面我們有很好的療效,另一方面我們在學科內、在醫院內挨批,遭到排斥。”張福君無奈地說,粒子植入治療雖然近幾年發展比較快,但是依然面臨著被排斥的命運。“這是一門新興的學科,目前還沒有足夠的所謂的循證醫學(強調任何醫療決策應建立在最佳科學研究證據基礎上)證據,所以我們尷尬。”
排斥的另一個原因在于粒子的放射性特點,“很多人會覺得病人就是一個放射源,都會非常恐懼、排斥,甚至醫護人員都存在這種情況。”張福君說,作為一種新興的治療技術,粒子植入治療要從被人排斥轉換到接受,是需要一個過程的。
公眾宣傳要跟上
“排斥與恐懼,都是源于認知不足。”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介入科護士長嚴朝嫻表示,粒子植入治療不是洪水猛獸,如果防護工作做到位,它就是一把治療腫瘤的利器。
“粒子照射距離短,只有1.7厘米,對醫生和家屬沒有損害。”陸驪工表示,粒子的特征是殺滅其附近的腫瘤細胞,對正常組織損傷小,對醫生和家屬的損害就更小了。
“粒子是低能量核素,半衰期是60.2天,不會吸收入血,不經大、小便排出(粒子移位除外),有效直徑距離短。”嚴朝嫻也提到,粒子并沒有人們想象的那么恐怖,只要防護工作做到位,其對人體的危害是微乎其微。
根據多年的防護經驗,嚴朝嫻把粒子防護總結為3個時期,即治療前、治療中、治療后3個時間段。其中,治療前主要是開展宣教工作,要對病人、醫護人員和家屬進行心理護理,減少恐慌情緒。治療前,粒子的防護措施也十分重要,必須要用鈦合金封裝,并裝入鉛罐中,由專人進行保管,“目前買回來的粒子,基本都是封裝好,醫院主要是在保管方面,要制定妥善的管理措施。”
治療過程中,要做好屏蔽,醫護人員必須穿著佩戴鉛衣、鉛圍脖、鉛眼鏡、鉛手套等,測試發現,0.25mmPb的鉛衣可以屏蔽90%~99%的射線。使用距離上,要使用長柄鑷子,粒子倉口朝地,減少輻射對醫護人員的傷害。植入過程要快速、準確,避免長時間的接觸。手術完成后,要檢測工作臺及地面有沒有遺撒的粒子。
“術后防護要重視宣教工作,讓醫護人員和家屬了解防護重點,避免不必要的情況出現。”嚴朝嫻提到,很多護士對做過粒子植入治療的病人一開始都很抵觸,但是經過宣傳教育,特別是防護培訓之后,慢慢也就坦然接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