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圖為衛星從外太空俯拍夜間地球的圖像,亮點星羅棋布,夜間“光污染”嚴重,導致全球2/3的城市已經看不到銀河和主要的星座。
中國環境報記者劉曉星
“世界上有兩件東西能夠深深震撼人們的心靈,一件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律,另一件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康德的話語依舊振聾發聵,但對于很多人來說,滿天星斗的景象早已難覓蹤影。
據統計,由于人工白晝等光污染的蔓延,現在全球已有2/3的城市看不到星座和銀河;許多曾經的天文臺已不能使用或者受到威脅;許多動物由于晝夜不分,使其活動能力、辨位能力、競爭能力、交流能力及心理皆受到影響……
如何拯救逐漸“消失”的星空和生物,成為擺在人們面前的新課題。記者近日從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以下簡稱“綠發會”)召開的中華暗夜星空保護地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中國首批中華暗夜星空保護地試點——阿里暗夜保護區和那曲暗夜公園已在6月落戶西藏自治區。
暗夜星空保護地試點落戶阿里和那曲
近百年來,由于過度使用照明而導致光污染蔓延,全球2/3的城市已經看不到銀河和主要的星座,人與生物圈的夜間環境受到侵蝕,天文科學觀測受到干擾。近年來,這種狀況開始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
中國生物性多樣性與綠色發展基金會星空工作委員會(以下簡稱“中國星空會”)負責人王曉華表示:“光污染使我們失去了自然的黑夜,干擾生物周期和天文觀測。如何應對光污染的威脅、保護星空資源和遺產,是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
事實上,暗夜保護在中國乃至世界都算新興事物。
1988年,在一些專家的倡議下,“防治光污染與夜間環境保護”被國際社會所認識和關注,致力于星空保護的國際組織——國際暗夜協會應運而生,呼吁通過加強規劃管理,合理布置光源,防范光污染,讓人們找到可以享受星空的地方。
經過近30年的發展,國際暗夜協會先后在美國、非洲、歐洲、大洋洲認證了66個暗夜保護地,但在亞洲,這類認證保護地尚屬空白。
本次在阿里、那曲建立保護地實現了中國國際暗夜保護地零的突破,并有望獲得亞洲首個國際認證。
王曉華介紹說,中國首批中華暗夜星空保護地試點已分別于落戶阿里、那曲地區。未來兩地將分別建立阿里暗夜保護區和那曲暗夜公園,開展星空資源保護和天文觀測,同時打造集“科研、環保、科普”為一體的星空文化產業。
據介紹,在暗夜保護地試點項目建設過程中,將按照國際標準進行規劃、改造和管理,比如規定禁止使用大功率強光源,在保護區內不應有向上投射的燈光,采用全遮擋的照明設施,相關色溫不能超過4000k,防止和控制光污染。同時,配套建設星空體驗區、望遠鏡觀測區和旅客服務區等基礎設施,推動當地星空文化產業發展。
問及為何首批選址在西藏?王曉華指出,西藏在暗夜保護方面擁有優勢資源。“這里人口少、照明少;海拔高,降水極少;星空資源非常豐富,具備建設暗夜保護地的先天自然條件。”以阿里為例,晴天率達80%以上,大氣通透度0.1以下,大氣穩定,視寧度優于0.8,擁有優異的夜空質量。
事實上,經過10多年的選址,新的世界頂級天文臺———國家天文臺阿里觀測站就落戶此地。
正如西藏自治區副主席房靈敏所說,阿里和那曲暗夜星空項目,將為天文戰略選址和自然生態區提供夜間環境保護,為當地開辟新型的星空文化產業,并將為國內的暗夜星空事業提供示范和導向,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和創新價值。
暗夜保護不是讓城市都“暗”下去
暗夜保護是讓城市不再發展夜景,減少燈光么?面對種種疑問,綠發會法律部主任王文勇表示,“暗夜星空保護,并不是說號召城市舍棄燈光的使用”。他指出,人造光源的發展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暗夜保護與此并不矛盾。“我們提倡的是節制自己的欲望,去掉過度的使用。比如減少使用那些故意往上空照的燈光。”
王曉華也指出,暗夜保護的目標地也并不是城市,而是在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等自然條件較好的地方,通過推廣科學合理的照明,將燈光的使用控制好,讓“光污染”不再蔓延,“讓人們走出城市后能找到觀察星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