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保指標分值由原來的12分增加到25分
●2015年淘汰落后和過剩產能341.4萬噸,節約標準煤172萬噸
●實施治污降霾分季對標考核,強化特定時段重點防治
◆本報記者馮永強 肖穎
“秦嶺保護、江河治理、關中水系的構建,營造了優美宜居的生態生活環境。”
“陜西的英文拼寫‘Shaanxi’中的S代表Spectacular,展現了陜西秀麗壯美的自然景觀。為了保護好多彩宜人的自然環境,陜西實施了最嚴格的污染控制措施,并堅持數十年在陜北臨近沙漠地區大面積植樹造林。位于陜南的漢丹江始終保持良好水質,為我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提供了70%的水量。”
上述文字是前不久在中國外交部與陜西省政府聯合舉辦的“開放的中國·邁向世界的陜西”全球推介會上,陜西省委書記婁勤儉和省長胡和平推介詞中的一小段,雖然字數不多,但足以窺見保護青山綠水已經成為陜西省委、省政府施政興秦的重要理念。
■ 調整考核機制 強化督政力度
2015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視察時指出,陜西生態環境保護,不僅關系自身發展質量和可持續發展,而且關系全國生態環境大格局。陜西一定要切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讓三秦大地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
為此,陜西省委、省政府強調,要把治理污染作為當務之急,把青山綠水作為基本追求,把保護環境工作作為重要責任,全省上下堅持黨政同責,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再上臺階。到2020年,要初步形成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美麗陜西相適應的生態文明新格局。
陜西相繼推出一系列頂層設計與戰略部署,強化黨政領導干部環境保護責任。
調整年度目標責任考核制度,大幅增加了生態環保指標權重。其中,生態環保指標分值由原來的12分增加到25分,霧霾治理指標由原來的3分調整為8分。GDP的分值適當調整,各市GDP達到全省平均值視為完成任務。而生態環保指標分值增加,超額完成治霾任務還能加分,不斷增強考核的“風向標”和“助推器”作用。
2016年1月,陜西省政府印發《陜西省各級政府及部門環境保護工作責任(試行)》,明確各級人民政府及部門的環境保護工作實行行政首長負責制和一崗雙責制,探索環保監管由督企向督政轉變,給地方和部門套上環保“緊箍圈”,抓住污染治理的“牛鼻子”。省委、省政府還出臺了《陜西省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實施細則(試行)》,明確對不顧生態環境盲目決策,導致環境質量惡化,造成嚴重后果的領導干部,要記錄在案,視情節輕重,給予組織處理或黨紀政紀處分,已經離任的還要終身追究責任。
陜西從今年開始,建立環保綜合督查制度,每年對各設區市污染整治、減排等存在的問題進行督查,明確整改要求和時限,并上報省政府。除此之外,陜西還編制了全省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進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試點。
■ 升級產業結構 推進綠色發展
陜西省經濟增長主要依賴能源化工產業,資源能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形勢不容樂觀。而另一方面,人民群眾過去“求溫飽”,現在“盼環保”,對生態環境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
對此,婁勤儉、胡和平多次提出,要把握好發展方向和原則,主動轉方式調結構、走轉型發展之路,提倡科學、生態、綠色的發展,寧可犧牲一點GDP,也要保護好青山綠水。
科學、生態、綠色的發展,具體路徑就是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
地處革命老區的陜北高端能源化工基地經過十多年特別是“十二五”的發展,成為全省重要增長極。進入“十三五”,受到國際能源價格持續下跌影響,基地建設遇到困難。與此同時,石油管道泄漏造成的環境污染事件頻繁發生。
無論是經濟建設還是生態建設,能源基地都走到了十字路口,下一步該怎么走?
轉型發展,調整產業結構,需要壯士斷腕的決心。陜西按照消化一批、轉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思路,全力打好“三去一降一補”殲滅戰,堅決淘汰“僵尸企業”和落后過剩產能。啟動煤電機組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重點抓好10萬千瓦以下環保不達標火電機組的關停工作。
2015年,陜西省淘汰落后和過剩產能341.4萬噸,節約標準煤172萬噸,超額完成國家任務。今年上半年列入超低排放改造計劃的20臺942萬千瓦火電機組,已完成11臺504萬千瓦。合計拆除燃煤鍋爐733臺、1477蒸噸,關中地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燃煤消費量削減193萬噸。在陜西這樣的產煤、燃煤大省,實屬不易。